笔趣阁 > 平阳公主传 > 第50章 夜话圣旨

第50章 夜话圣旨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平阳公主传 !

    旨意传到雁门军营和侯府后,引起了一片哗然。李钦此次出征本就是捡军功而去的,这也是齐国侯的本意,虽然军报上面说是他擒住了匪首,但其中的曲折明眼人一看便知。退一万步讲,即使军报属实,这样的军功也不足以其被封为一军的左将军,再者军功的积累都是一级级提拔,最多不超越过三级封赏。李钦虽然是齐国侯的长子,也跟随齐国侯多年,但却是白身,雁门众将都知晓此人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相比之下,嫡子李钊此次的封赏相比之下则是实至名归,他自十余岁起就带兵,这些年无论是抗击突厥还是平定战乱。从未吃过败仗,开阳将军的名号也是越叫响亮。

    不说雁门的官员们都纷纷猜测朝廷的用意,就是雁门留守的众将官也议论不已。从心里讲,他们对李钦的行径很不以为然,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最底层的马前卒做起,出生入死几十年才有了现在。还有就是李钦处置流匪的方式太过了,即使这些将官当年穷困的时候,为匪的也不是没有,都是被逼迫无奈讨口饭吃,要不娄烦的匪徒怎么横行了这么多年,百姓怎么没有太大的埋怨呢?李钦的暴行不给人留一丝生路,本来从军的人在佛家看来就是造了杀孽,却有不得不为的缘由,他却是在对方已经被俘没有还手之力后取了几百人的性命,现在娄烦的人暗地里称之为“钦阎王”。因此众人很不满齐国侯给长子请封。

    雁门看似平静的生活下暗流涌动。

    其实徐夫人和李罘也以为是齐国侯借机扶持李钦来打压李钊,因此两人心里都有了一番计较。徐夫人加紧了历练李锐的步伐,她虽然是女子,但是深悟钱财养军的道理,绝不给外人一丝沾染产业的机会。李罘则是亲手写了一封十万火急的密信悄悄送去了李家庄老父那里商议此事。

    德昭的看法却与众人不同,这天晚上,她专门寻到书房跟李钊说道:“父亲这一次未尝不是有些心急,但妹妹认为大哥这个左将军应该不是父亲请封的。”

    李钊点点头,示意妹妹继续说下去,李钊接着道:“父亲即使给大哥请封,也绝不会给是这么高的职位,而且他素来谨小慎微,不可能同时请求朝廷封赏两子,哥哥你看朝廷的旨意,言明哥哥是因为驻守雁门的缘故才封为抚北将军。”

    她眨着忽闪忽闪地大眼睛低声说道:“妹妹猜测这是有人从中作梗,借此机会挑起李家的内斗。”

    李钊止住了德昭,起身将房门关上,吩咐国风不许任何人靠近书房。国风拿了几个果子,干脆就坐在廊下,有一搭没一搭地啃着果子。

    书房内李钊问道:“这怎么说。”

    德昭正色道:“哥哥你看,这圣旨之上只是说封了大哥为左将军,但是却只字不提这左将军是几品、职权如何。若是有人在上面做文章的话,大哥这左将军就是一个虚有的头衔。祖父书房中有一本大兴律制,里面清楚记载:这左、右将军非大战时不封,其职权为协助主将处理军中大事,我大兴建朝二百余年,封过六位左右将军:第一次是建朝始初,余下两次分别是突厥和靺鞨入侵大兴时所封,而且每次圣旨中可是明示了品级和职权的。”

    李钊眼神急缩了缩:“还有呢?”

    德昭淡然笑道:“朝廷发这道旨意不外乎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就是以后山西河东一带边境的防护都交给我们这里,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有理由问责下来;第二就是挑拨。无论是哥哥与父亲之间有了间隙还是哥哥与大哥之间有了争斗,雁门军以后都不是一块铁板,以后再对付我们的时候,就很容易有了可乘之机。”

    李钊沉声说道:“不错,若真是如此,他们就可以安插自己的人进来。”

    “已经安插了,哥哥,你没注意到吗?”

    李钊眼神一暗:“你是说右将军一职?”

    德昭赞赏地点点头:“没错,朝廷此时有了左将军,没道理会空着右将军职位,而现在没有同时有旨意下来,一来是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来就是还想试试父亲甚至整个雁门军的反应,是不是能接受左右将军。”

    她语带嘲讽地苦笑道:“若父亲坚决替大哥请辞掉这个左将军,那么朝廷就没有缘由往雁门派驻右将军,若父亲欣喜地接受的话,那么不出半年,雁门驻军也会有右将军的。”

    李钊眼神闪了闪,没有说话,且不说齐国侯没有想到这么长远,就算想到了他也不会轻易去上书请辞,要知道如此便宜的军功可不是有很多的机会得的,这次他强压住了雁门众将的劝谏,下次的话他就不能独断专行,否则在军中就无法服众。

    德昭继续说道:“我猜想父亲最后不会替大哥请辞,他认为主将是他,左将军是大哥,那么即使右将军来了也会被架空。”

    李钊一愣:“不是吗?”

    德昭很肯定的说:“若是右将军到任后,父亲将其架空的话,朝廷肯定也能猜到,所以他来的目的绝对不是军权。”

    李钊问道:“那是什么?”

    德昭沉吟道:“一个字‘搅’!”

    “搅?”

    “没错,这些年来,雁门距离长安几千里,对这里的人来说认齐国侯比认皇帝的人更多,所以他们是鞭长莫及。当今朝廷中贪官昏官当道,又适逢这几年各地旱、涝灾不断,国库空虚,朝廷拿不出粮食来赈灾,就拼命在收成好的地方加收税,那里的百姓十分不满,但若不收税,就不能安抚灾区的百。因此,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势必会让大兴如同一锅即将煮沸的热粥。稍不注意,整锅粥就会沸腾了。朝廷肯定要未雨绸缪,那么若是有人暴动,就会要军队镇压,那么这军队从何而来呢”

    李钊急忙将舆图打开,德昭继续说道:“哥哥,你看,大兴北边边境的屯兵之地,自东向西有上谷、雁门、马邑、灵武、西平这几处较大,其他的地方大多是兵少将弱,那么朝廷将来要用兵的话,只能从这几个里面下手。”

    德昭侃侃而谈:“这其中,上谷防御的是高丽国,这几年的高丽王位更迭频繁,而且每任主政的人都采取了挑起与邻国的战争来赢得民心;灵武在东西突厥边界处,突厥人生性狡猾善变,结盟和背叛常常同时发生,若是灵武的兵力有变化,东西突厥很有可能立即结盟南下,一旦灵武失守,大兴的北大门也就被打开了;再说西平,西平是陇西唯一的有大军驻守之地,也是历代王朝在西北的驻兵之地,西平军的变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王朝是否安稳的征兆,更重要的是当今的西北将军韦威本就是杨家的姻亲,若是杨家有异心的话,西平军就是将来逐鹿中原的本钱,他们不会轻易地调动。

    李钊急忙问道:“那为什么一定是雁门军?”

    德昭平静地说道:“有三点原因。第一,就是马邑跟雁门都是为了抵御□□厥而有驻军,虽然雁门还担负着奚国这边的防备,但奚国几十年来一直对大兴纳贡称臣,并且兵力不强,因此雁门军队对朝廷而言可以调动;第二就是雁门军这些年来成长地太快了。”

    看见李钊不解的目光,德昭解释道:“父亲这些年来一直不主动向朝廷要供给,怕有麻烦缠身,总是设法自己解决。其实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

    德昭喝了口茶:“民间有句老话:‘会哭得孩子有奶吃,’意思是说农家的孩子多,只有会哭闹的,能引起爹娘注意的孩子才能吃得饱。雁门军的供给朝廷年年减少,父亲默不作声,但雁门守军的兵力摆在哪里,供给哪来的?在朝廷看来就是李家实力太雄厚了,能养得起一支军队,这若是有人抓着点蛛丝马迹的话,就能大做文章,说李家有不臣之心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钊听得汗涔涔,德昭接着说道:“朝廷现在还没有到跟我们翻脸的时候,因此他们必然要找机会削弱我们的兵力。这以后平匪乱的事情我猜测会经常有。”

    德昭顿了顿,有些踌躇,李钊催促道:“第三点缘由呢?”

    “是你!”

    “我?”

    “没错,开阳公子文武双全,胸襟、胆识皆为世人所赞叹。这是雁门军的幸运,也是不幸。”

    李钊问道:“怎么说?”

    “哥哥的贤名越大,雁门军的下一代将军隐约就是哥哥,那么天下名人贤达人来投奔的就会越多,但同时也会成为朝廷的忌惮最大原因。”

    李钊沉吟了一下,看着妹妹的眼光里满是信服:“那妹妹认为哥哥现在应该怎么做?”

    德昭羞涩地笑了笑:“哥哥,妹妹刚才的话都是自己一个人琢磨的,也不一定对,哥哥不能笑话我才是,现在你问妹妹你怎么办,我可不知道了!”说完还摊了摊手,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

    李钊被妹妹逗笑了,他对以后的行事也有打算,心里的原本因圣旨的带来的不快也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