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王拱辰居然真的以辞职向朝廷施压,这多少有点出乎仁宗皇帝的意料:王拱辰,这丫的不是跟范仲淹等人政见相同吗?怎么现在闹到了这种地步?而御史台一班官员也推波助澜,又倒腾出了滕宗谅曾经派兵为自己贩运茶叶的事儿,大有将官司进行到底之势,丫的现在可是新政实施的紧要关头啊,这样没完没了争斗下去,朕的新政还怎么实施?!

    不知当时的仁宗皇帝是出于怎样一种考虑,他最终将天平偏向了御史台。庆历四年二月,仁宗皇帝下诏,再贬知虢州滕宗谅知岳州,并派内侍给王拱辰传口谕,让王拱辰回御史台就职。宋仁宗对这位御史中丞除好言谕慰外,同时也提出了批评:“言事官忠于职守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朝廷没有接受你的意见,便认为对你是故意刁难,动不动就以辞职来沽名钓誉。今后有什么该说的事情,还是要直言不讳地讲出来。”

    宋仁宗对御史台的让步,这意味着自新政大员执政以来,第一次在仁宗皇帝面前受到挫折,也意味着又一个新政失败的信号灯亮了起来。

    宋仁宗按下了王、范之争这只葫芦,那边却又浮起了韩琦、郑戬水洛城之争这只瓢。

    韩琦奏请仁宗罢去了郑戬的四路都部署,让郑戬知永兴军。郑戬失去了总理四路的权力,而朝廷又已下令水洛城停修,这件事本该到此了结,但固执的郑戬哪里能咽下这口气?对修筑水洛城一事死命抓着不肯罢手,郑戬一面上书仁宗,申明水洛城不可罢修的理由,一面命令刘沪继续动工,加紧筑城。

    事实上,在修筑水洛城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上,当初韩琦、范仲淹两人在陕西前线时,西北边将们对此就是持两种意见;范仲淹主张修,韩琦反对。现在郑戬又主张要修,边将刘沪支持郑戬,而知渭州尹洙和泾原副都部署狄青支持韩琦。如果把这件事做更深一步的说,这似乎还是当初主攻和主守两派之争的延续。

    韩琦回到京城,郑戬罢去四路都部署。尹洙、狄青相继上书朝廷,指出修水洛城有害无利。而郑戬认为尹、狄二人是倚仗韩琦给他们撑腰,因此也上书据理力争。软耳朵的仁宗皇帝,再次为了水洛城修与不修摇摆不定,只好派出盐铁副使鱼周询和宫苑使周惟德二人前去陕西,会同陕西都转运使程戡,实地考察修筑水洛城是对还是错。

    但,宋仁宗此举还是慢了半拍。

    就在京城特使鱼周询等人即将到达陕西、但尚未到达的时候,西北边将围绕水洛城一事已经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郑戬当初任四路都部署,命泾原都监许迁率领士兵支援筑城。郑戬罢去四路都部署后,四路各自为政,而泾原归尹洙管辖,不赞成筑城的尹洙立刻将许迁部士兵调回。而此时,董士廉已离开郑戬幕府回到了京城,尹洙便传檄刘沪,命他停止水洛城的修建,立刻返归本部。然而,当刘沪奉命撤离时,却受到了水洛城各部族强烈挽留,他们要求自备人力物力,继续修筑水洛城。刘沪觉得,现在水洛城已聚集了大批部族氏民,而继续修城又不用让朝廷再花任何费用,再者,停修水洛城违背氏族民意,只怕会因此引起骚乱,而修城又是当初四路都部署郑戬布署的,于是,刘沪便决定置尹洙的命令于不顾,日夜加快修城速度。

    此时,在渭州的尹洙不见刘沪回来,于是再次传檄命刘沪速回。但刘沪铁了心要把水洛城修完,竟再次对尹洙命令不予理睬。尹洙于是派瓦亭寨都监张忠前去接替刘沪,但没想到刘沪竟然拒绝张忠接替,尹洙大怒之下,立刻派狄青以巡边的名义将刘沪抓起来,并向朝廷发文,以董士廉违反军令当斩,请求将董士廉槛送回渭州。

    董士廉此人也是关中一代豪侠。朝廷接受了尹洙的要求,监车送董士廉回渭州,路过华阴县,按照朝廷的规定,县里应当派兵护送监车到县界。和董士廉很有私交的知华阴县事姚嗣宗,眼见董士廉此去将性命不保,因此很想给董士廉送个信儿。但押送董士廉的卫兵看守很严,姚嗣宗无法和董士廉接触。姚嗣宗设法和看押的士兵拉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个和董士廉相见的机会,但却又无法当面明说,只是看着董士廉,数次向上举手。但董士廉却明白了姚嗣宗的意思——这是让他拚全力抗争,以强硬的态度寻求解脱。

    果然,董士廉押到渭州后,狄青列兵仗升堂,怒而以待。董士廉立刻大叫:“狄青,这回你总算如愿以偿了,你杀我不过是因为我碣着你,这回你杀了我,终于踢开挡路石了!”

    董士廉如此大喊大叫,狄青果然有些踌蹰,怕真的被人认为他是挟私报复,不敢下令杀董士廉。

    事实上,董士廉这是抓住了狄青的软肋,狄青原本起于行武,不算是正途出身,他靠着英勇战斗挣到今天一代边陲名将之位,但心里总是不塌实,担心落下什么嫌疑。今天董士廉如此大呼小叫,如果真杀了他,即便这是按军令行事,但却难免不让人以为他除掉董士廉,是想为自己扫清晋升的道路。

    狄青没有杀董士廉,也正是由于这个变故,后来终于被新政的反对者们利用董士廉,借昔日韩琦兵败好水川一事把韩琦赶出了二府。

    尹洙停修水洛城,又抓了刘沪,终于激起水洛城部族骚乱。如果不是鱼周询恰于此时来到,水洛城很可能酝成一起祸端。

    经过实地勘察,鱼周询等人倾向于修城;郑戬也在奏折中要求仁宗皇帝:在修水洛城一事上,不要再跟韩琦商量。

    而参知政事范仲淹,更是明显的倾向于郑戬。

    范仲淹委婉地向仁宗皇帝建言:刘沪、董士廉是根据四路都部署的命令去修水洛城,并不是二人擅做主张。况且刘沪是沿边名将,累立战功,国家必须爱惜,不可轻易定什么罪名。董士廉是朝廷京官,现在却和将佐一样披枷戴锁,下狱勘问,更是不符合国家的法度,望陛下以圣慈之心,特遣中使去陕西,命鱼周询、周惟德查清刘沪等所犯罪名前因后果,据实向朝廷禀报,目前可以先送到邠州拘管,听候朝廷下一步处置结果。

    在水洛城之争的问题上,大嘴欧阳修这次站在了范仲淹的立场上。欧阳修向仁宗上言:自西事以来,擢用边将能立功者殊少,惟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刘沪筑水洛城。刘沪更是尤为艰难,其功不在范、种二人之下,今若因为这件事让刘沪受到委屈,则武臣们谁还愿意为朝廷做事?且刘沪如果离开水洛城,恐怕其他人不能安抚番部民众,如果再因此生出更大的事情,则以后蕃部更加难以招抚,望圣意断而行之。

    而另一位谏官余靖也上言,请求朝廷尽快下指示给鱼周询,如果所筑新城确实有利,即应留下刘沪等人专守此城,招抚蕃部,并把这个意思明确告戒狄青和尹洙,让他们今后行事不可如此仓卒。如果朝廷觉得刘沪和狄青两人已有怨隙,不想让他们再在一路,则宁可调狄青等人离开,也不可离刘沪,以免失去新归附的番族部落民心。

    实地考察的特使既然认为修水洛城有利,朝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主张修城,仁宗皇帝考虑再三,接受了继续修城的意见。于是一面下诏给狄青,命他释放刘、董二人回去,尽快把水洛城修完;一面采用欧阳修的建议,为防止边将再起争端,让知渭州的尹洙和知庆州的孙沔两人对调。

    仁宗皇帝这个决定,也意味着以韩琦为代表的反对修水洛城一派失败。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