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宋仁宗宝元元年三月(景祐五年),大宋帝国新一届中央内阁组成。尽管入主中书的人选不如人意,但毕竟那个无所事事的老人政府退出了帝国政治舞台,毫无疑问,右司谏韩琦在这个问题上功不可没。

    似乎是新一届政府对韩琦忠于国事的肯定,有人提议授韩琦知制诰之职以示褒奖,韩琦对此婉言谢绝,他说,劝谏之事陛下已经听从,这就够了,如果因此而得到一个好官职,这不是我的本意,那天下人会如何看我?这就是韩琦,坦荡胸怀,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

    也就在韩琦契而不舍、坚忍不拔连章弹劾王随等四相时,大宋帝国西北边陲浩浩大漠中,党项族首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元昊已经完成建立西夏帝国的军事准备。那时候,大宋帝国的右司谏韩琦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他和元昊将会在西北大漠中,为大宋帝国版图的完整,将会有一场生与死的铁血较量。

    此时的西夏经过元昊的苦心经营,已经悉有夏、银、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等十四州之地,大漠万里。而其都城兴州,前阻黄河天险,背倚贺兰山脉,军事建制分设十八监军司,分别由各部族首领担任统帅,总兵力达50万人,其整个兵力布署为:

    河北7万兵力,以备契丹。

    河南盐州路,5万兵力,以备宋国环庆、镇戎、原州。

    左厢宥州路,5万兵力,以备宋国鄜延、麟府。

    右厢甘州路,3万兵力,以备吐蕃、回纥。

    其余兵力则分别留守贺兰、灵州、兴州、兴庆府。

    在元昊心目中,建立西夏帝国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契丹,也不是来自他曾经征服过的吐蕃、回鹘等部族,而是来自一直以正统中央政府自居的大宋帝国,因此,西夏元昊的军事重点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对宋的战争准备上。

    宋仁宗宝元元年正月(景祐五年),元昊为窥探大宋帝国河东一带道路地形和军事布防等情况,以到五台山供佛为名,向大宋帝国中央政府提出请求,要求进入河东腹地。

    如果按照常理,边境局势如此不稳,大宋帝国理应存一份警惕之心,但不知是大宋帝国故示大方?还是自认边备固若金汤,不怕他人窥三探四,大宋朝廷居然同意了元昊这个请求,从而为西夏侦察大宋虚实提供了难得的方便。而元昊正是根据侦察到的大宋情况,才和各部酋长歃血为盟,制定出了先攻鄜延、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夺取延州的作战方案。

    严格来说,元昊这个对宋帝国战略布署,并非出自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他和汉人智囊团的慎密研究。

    当是时,聚集在元昊帐下的汉人智囊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个:张元、吴昊。《宋史》里对这两个人有简略记载:“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呵呵,这两个在大宋帝国屡试不得志的苦逼书生,果然是走上了赵家皇帝担心的道路——造反,只不过他们没有选择自己起事,而是选择了协助西夏元昊。

    关于张、吴二人,还有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据说张、吴二人自恃文韬武略,胸有百万甲兵,但怎奈科场时运不济,悲伤之下,便想另辟溪径,到边关去寻找一展雄图的机会,大丈夫既然不能科举高中,那就立业边缰,成万世功名。

    但怎奈张、吴二人在边关同样得不到大宋守将重用,二人一气之下便跑到了西夏兴庆(今宁夏银川),两人天天在酒肆狂喝豪饮,并在墙上留墨:“张元、吴昊到此豪饮一游”,结果二人被夏人探子抓捕,押送元昊帐前。元昊哪里想到这本来就是张、吴二人定下的计策,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见到他。元昊亲自审问张、吴:大胆狂徒,竟敢犯我的名讳?张、吴二人却嘴尖舌利,放声大笑:你丫的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乎,犯你名讳又有什么?元昊闻言大惊,想想这话说的对啊,自己不管是李姓还是赵姓,可都他妈是中原王朝所赐,自己这不是数典忘宗吗?于是元昊立刻为两人亲去其缚,好言抚慰,张、吴二人从此成了元昊坐上宾和重要谋士。张、吴向元昊献计:出兵夺取关右之地,占领关中,兵锋直逼大宋中原腹地,同时联合辽国,使宋陷入两面临敌之境:“一身患二疾,其势难支矣”。

    不能否认,如果张、吴二人计划能成,那么北宋帝国亡国的命运将无可避免,而今天的中国历史也将会是另外一种写法。

    和西夏箭已在弦的战争态势相比,此时的大宋帝国还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准备。几乎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钱粮,皇帝不差饿兵嘛,而此时的大宋帝国,迭经天灾,再加上每年给契丹的费用,以及国内各种冗费的巨大开销,国家财政已几近不堪重负,而在军事方面,大宋帝国多少年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了,不仅士兵缺乏对战争的认识,军队更缺少能征善战的统军将领。然而,

    尽管大宋帝国面临着如此种种的不足,但战争的发生,却不会以宋帝国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是大宋帝国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西北边陲面临的危险,韩琦就是其中之一。没有人知道,时任右司谏的韩琦,曾有过多少回对边陲忧虑不安的难眠之夜。

    自从帝国中央内阁重组之,此后短短几个月里,韩琦已经就边陲之事向仁宗皇帝连上了几道奏章。他在《冗费宜节奏》中明确提出“要尽快施行节约开支,减少冗费充实边防,以助兵需。”;

    在《乞许边臣过阙朝见奏》中提出:“应当允许担任边防职务的官员,在路过京城时朝见天子,给予鼓励。”;在《乞追寝葛怀敏莱州团练使奏》中指出:“葛怀敏在武臣中虽有些才干,但并没有显著功劳,朝廷不应无功授予他团练使职务,朝廷官职是国家名器,理应爱重,如此滥升职务,一旦将来有立功的边臣,那又该如何奖拔?因此,乞将葛怀敏团练使一职追回”。尤其是后来韩琦判断环州知府高继嵩所谓“通敌”一事,更显示出了韩琦卓越的军事家智慧。

    然而,小小的右司谏韩琦为边陲安危焦虑,此时的大宋帝国天子却正陶醉在群臣的阿谀奉承之中。仁宗皇帝已经决定,在是年十一月举行南郊祭祀天地的大典,届时并将更改年号。当然,这其中的意思,不乏以变更年号希图消除帝国连年天灾变异的因素,但更深一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仁宗皇帝希冀得到祖先的庇佑,通过更改年号,给天灾不断的大宋帝国带来新的纪元。70年前,帝国开国的太祖皇帝就是在乾德六年11月,改当年为开宝元年的,那次改元后不久,大宋帝国就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

    南郊祭祀天地,是国家最重要的盛典,每三年举行一次,群臣百官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大拍马屁的机会,于是上表,请仁宗皇帝加尊号“宝元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英睿孝德皇帝”。

    宋仁宗被群臣捧的飘飘欲仙,但对于群臣上尊号的要求却还惺惺作态,假意不许,但群臣岂能不知仁宗心意?于是请加尊号的表章便连篇累牍,一上再上。

    按照国家惯例,请加尊号的表章如果连续五上,这说明皇帝的政德的确是深得人心的,加尊号的请求皇帝就不能再拒绝。这个把戏,不过是封建王朝帝王给自已邀名扯起的一块儿遮羞布而已,但小小的右司谏韩琦却偏偏朴忠梗直,在大臣们一片颂扬声中,向仁宗皇帝上章,又弹奏出一组不合谐的音符:

    臣窃以陛下至德合天地,至仁越尧舜,虽徽号累百,亦无得而称焉。盖以三载一郊、陛下报本之际,臣子之心无以归美君上,故恭存盛名,以达倦倦之意。缘近年以来,天地之变比比而发,陛下亦尝虚怀以来谠言,平刑以降罪戾。今者圜丘展祀,所宜责躬引咎,仰答天戒。其所加尊号,**不赐恩可。如陛下已有圣意谦逊不从,莫若直降御札申谕宰庭,具述宸衷,使断来表。若候章表五上,方示推拒,此乃从来俞允之例,似未协宜。此事动干典策,望圣明熟虑之。

    韩琦,无疑是毫不客气地把仁宗皇帝那块遮羞布给卷了起来:你要真心不想要这个尊号,那就直接下诏给中书,不要让群臣再上请加尊号的表章,如果等到表章五上了,到了允准的规定,那似乎就不大合宜了。

    对仁宗皇帝来说,其实韩琦这份奏章来的才是大不合适宜。你韩琦这是要干吗?满朝群臣都请我上尊号啊,我不过假意推辞一下你就当真了?你丫别把咱家给扒成**裸的行不行?但韩琦身负谏职,而且说的在理,仁宗皇帝也实在不好因此加以斥责。

    不知道宋仁宗是不是想为他顺利接受尊号扫清道路,反正,仁宗皇帝此时委派给了韩琦一个任务,担任大宋帝国贺正旦使,出使辽国。呵呵,这下子你丫的没法在我耳边唠叨了吧?

    宋仁宗宝元元年八月(景祐五年),韩琦以太常少卿、昭文馆直学士担任北朝正旦国信使,离开京城出使辽国,配给他的副使是西北边防名将、原知环州的高继嵩。

    高继嵩,字惟岳,是河西大姓高氏的后代,从高继嵩祖父这一代始,高氏后人便散居于延、绥一带。高继嵩祖上为大宋帝国做出过很大贡献,有说高继嵩和大宋开国名将高怀德就同出一脉,高继嵩父亲在太宗朝时举绥州归宋,受到朝廷嘉奖,此后高家便一直在西北沿边一带任职。而环州,就正当西夏前沿。

    在边防形势日趋紧张的时刻,很有军事才干的高继嵩不在环州任职,却跑来京城充当国信副使,这让韩琦深有些疑惑,韩琦细询之下才知道,原来是环州有几个士兵捡到了一支箭书,上面的匿名信举报说高继嵩将要投元昊叛宋,高继嵩惶恐不自安,这才上书请求离开环州来京城,以避通敌叛国嫌疑。

    从高继嵩的叙述中,韩琦以军事家的敏锐,立刻意识到这是西夏搞的离间之计,韩琦立即向仁宗皇帝上书为高继嵩辨护:

    继嵩知环州,因军人得遗箭,系以匿名文字,言继嵩将叛。继嵩心不自安,遂乞还朝,乃差充国信副使。臣察其事之伪者有二,辩其惑者有一:继嵩久在西边,颇以勇敢闻,或为西贼所恶,设反间而去之。不然,则驭下严,而为戍卒巧计以中之。此其伪可察二也。且继嵩背义投诚,元昊忠于朝廷,则当密奏其事,何必以遗箭达其叛状乎?此又其惑可辩一也。臣愚以谓宜急遣继嵩还边,其元告匿名文字,亦请论罪如律,外以杜黠贼行间之谋,内以破堕兵诡中之计,次坚继嵩用命之心。使边郡闻之,孰不畏朝廷之明,而厉忠义之怀乎?

    韩琦的分折条理分明,论据充足,并不昏庸的仁宗皇帝听从了韩琦的建议,诏令高继嵩重返环州。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