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就在元昊为建立西夏帝国做各种准备的时候,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在大宋帝国皇宫大内,却发生了一件当时并不起眼,但后来将注定成为韩琦政治生涯里最具份量的事情——仁宗皇帝将从小一直陪伴他读书的堂兄赵允让第十三个儿子要到宫中,交给了刚刚入主后宫的曹皇后来抚养,实际上,也就是仁宗皇帝要把这个宗室弟子当成自己的养子。而那时候,刚刚4岁的赵十三,以及仁宗皇帝,包括帝国任何一位大臣都不可能知道,未来帮赵十三登上帝国皇帝宝座的,会是现在正在开封府尽心竭力、格尽职守的推官韩琦。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佑二年,帝国的仁宗皇帝已经25岁,登基也已十几个年头了,但后宫的嫔妃们却还没有为帝国诞下子嗣。25岁,如果按今天的观点,这个年龄应当是恰倜傥少年、风华正茂。但这个年龄,对于肩负未来帝国万里江山传承的赵氏皇帝来说,却让人看起来多少有些偏大。

    后宫没有子嗣,这对正当青年的仁宗皇帝来说,或许根本就无须考虑,宫中佳丽无数,任凭仁宗逍遥,说不定他在哪里的一夜耕耘,终会有人生出个小皇帝来,这种事情的确不用着急。

    但仁宗不急,保庆杨太后却怎么也坐不住了,这位和大娘娘一起,从小把仁宗养大,视仁宗不啻亲生的先帝遗孀,对仁宗迟迟没有儿子耿耿于怀。毕竟,从仁宗18岁算起,7年之中也该是好几个儿子的爹了。正是出于对赵家江山社稷千秋万代的考虑,保庆杨太后时不时就劝仁宗:不妨从宗室子弟中选一个德才兼备的在宫中养着,先慢慢培养感情,等你将来有了亲生儿子,再把他送回去也就是了。

    也许是仁宗皇帝被杨太后唠叨的有些心烦,要么是仁宗觉得即使这样做也无关大局,于是,仁宗选中了从小陪他读书的堂兄赵允让,决定从他的儿子们中选一个养到宫里。

    如果赵允让这个排行十三的孩子不是受上苍命运安排,那么北宋王朝皇帝的序列将会是另一种排法。但一切似乎冥冥中都早已注定了。

    据史书记载,当仁宗皇帝派宫中的内夫人(宫中级别较高的宫女)到允让府上挑选合适人选时,赵允让并没有把他这个排行十三的孩子计划在内,似乎赵允让自己,包括老十三的那些哥哥们,也从来不把老十三当成儿子或兄弟。因此,当赵允让把儿子们叫来让内夫人过目,接受考察时,这个老十三并不在其列。然而,被赵允让寄予希望的诸子们,偏偏谁都不入内夫人的法眼,内夫人一个也没有看上。眼看着天色向晚,内夫人就要回宫,恰在此时,4岁的老十三从屏风后面爬玩着出来,内夫人一见之下,大吃一惊:就是这个孩子还行!

    对于内夫人的选择,众人都有些不敢相信,无不大笑,但内夫人似乎胸有成竹,竟自抱起老十三登车而去。这个老十三,就是仁宗皇帝为他取名“宗实”、后来登上皇位的宋英宗。据说英宗当年将要出生之前,他父亲赵允让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见太阳旁边有两条龙嬉戏,不一会儿,两条龙和太阳一起堕落下来,赵允让忙用衣服接住,看那两条龙,才不过寸把许,赵允让刚要把两条小龙装进佩囊,两条小龙却突然不见了,良久,两条龙又在云中现身,其中一龙口吐人言对赵允让说:我非你所有。后来,英宗出生时,赵允让又看见好几条黄龙出入于卧室之内。呵呵,中国历史上凡是所谓的“真命天子”,这种宿命论的记载早已屡见不鲜。

    几乎是在仁宗皇帝将赵宗实收养宫中的同时,帝国中央内阁又一次发生人事变动,仁宗初亲政时被召回的老臣、工部尚书、同平章事李迪被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这位没有多少心机、性格又颇疏直的老臣,是在和吕夷简的争斗中败下阵来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屹今,历朝历代,朝中大臣相争实为最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25岁、性格懦弱的仁宗皇帝看来,中央内阁大臣之间的争斗,实在是朝廷走向“党争”的一个危险信号。

    毋容怀疑,从古到今,大臣结党都是每一位帝王最为忌讳的事情,宋仁宗熟读经史,对前朝党争的危害自然十分清楚。党争轻则使皇帝是非不辩;重则导致被篡权夺位,江山易主。其最可怕的是,即使是相当明睿的英主,如果身处党争之中,也很难分出谁对己是忠、谁对己是奸,从而落入陷井而不自知。现在仁宗皇帝就深为头痛的是:这次争斗的双方,无论是吕夷简还是李迪,看起来都不是对自己不忠的人。

    宋仁宗不得不防。

    李迪和吕夷简的争斗,起因于当初曾经帮吕夷简、力主废郭皇后的范讽和御史庞籍的争斗。

    范讽此人性情倜傥,直言敢谏,不畏权贵,是当时“东州逸党”的领袖人物。所谓“东州逸党”(这个称呼多少有些贬意),是指仁宗天圣、明道年间兴起于山东的一个小型地域文化群体,我们前面提到的石延年,就是东州逸党的骨干人物之一。这个群体的成员多是山东人,他们个性豪纵狂放,主张复古创新,尊崇道统又不拘于道统,渴望时势风云际会,有着极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当时在京城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东州逸党成员们的诗词创作,对后来的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人有很大影响)。

    范讽和宰相李迪私交很好,当年李迪第一次罢相出知郓州,后又贬衡州团练副使,当时范讽为郓州通判,范讽不顾押送的内廷官员反对,坚持为李迪置装送行。

    按说,范讽和吕夷简的关系也算是不错。当初吕夷简因郭皇后一句话被罢相,由张士逊接任,范讽是御史中丞,曾经力排张士逊,而在吕夷简重归相位一事上,范讽也帮过吕的大忙,后来废郭皇后,范讽又再次帮了吕夷简。

    范讽如此作为,当然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他希望吕夷简有朝一日,能把自己援引进内阁二府。但权谋机变的吕夷简,对范讽这样的人并不欣赏。在吕夷简看来,范讽属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辈,这样的人岂能引为知己?因此,吕夷简迟迟不肯帮范讽的忙,而此时的范讽,已经调任代理三司使一职。

    在宋王朝,中书、枢密、三司,实际上是组成中央内阁政治、军事、财政三位一体的三驾马车,三司使通常被称为“计相”,已经是中央内阁大员,而且按惯例,将来要担任执政的人,也都是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这几个位置上选取,可以说,范讽距进入二府的目标,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因此,范讽见吕夷简迟迟不肯相助,便自己上书仁宗,指出朝廷应当选拔几个能臣,以备代替中央内阁某些不称职的官员。

    范讽这封奏书当然是意有所指,这使吕夷简很是恼火,你丫的什么意思?内阁不称职官员,你说谁?李迪是你的铁哥们儿,肯定不是说他,你丫的这不是暗讽我吗?

    由此,吕夷简存了开销这位“萧何”之心。

    似乎命运总是愿意帮助吕夷简。

    范讽代理三司使仅仅当了半年,一场大病,他的代理一职便被吕夷简乘机免去,只挂了个“管勾(主管)祥源观”的闲职。

    如果吕夷简仅仅只是凭借范讽生病,便免去他的代理三司使,那未免太小看帝国这一代名相的权谋机变了,吕夷简作这个决定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那就是,吕夷简手中还掌握着御史庞籍弹劾范讽在三司使任上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证据,而吕夷简处理范讽的真正目的,是要借范讽之事,赶走屡屡和自己争斗的李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李迪此人秉性梗直,不善权谋,否则他也不会在当年真宗要立刘氏为皇后时,直言不诲地上书“刘氏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了。仁宗皇帝对自己这位当年老师的性格有过很精准的评价,说李迪心怀朴忠,但就是说话从来不经过脑子。

    同样做为士大夫的代表,李迪这样的人,除具备了士大夫应有的秉性之外,还更多了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之心,因此,自仁宗亲政,李迪被再次起用之后,孤忠耿直的李迪把仁宗的知遇看成不世出之恩,一心想辅佐仁宗治理好国政,于是,李迪在朝中对任何事情都尽心竭力,知无不言。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