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十章

第十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仁宗宠幸尚、扬两美人,颇受冷落的郭皇后无论出于女人天性,还是出于对仁宗身体的担忧,再或者是出于皇后应有的尊严,理所当然都要去劝阻仁宗。但怎奈仁宗睡在美人怀抱如鱼得水,对皇后的劝阻根本不听。

    皇天,后土,郭氏虽无奈仁宗何,但做为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郭皇后却有权去教训尚、扬两个狐狸精!

    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自母权社会被父权社会逐渐取代之后,做为皇家女人的最大悲哀,就是无论她们享有怎样的荣华与权力,即使贵为国母,她们的权力和尊严也只能是皇帝的附庸,一旦少了皇帝的支持,她们所有的尊严和权力,便一如秋风扫落叶荡然无存。她们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或者说根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象汉之吕后、唐之则天武皇、近如章献刘太后这样能够掌握生杀予夺权力者,遍数史册,实在是凤毛麟角,更遑论眼前的仁宗郭皇后,只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人,无论是驾御后宫的政治手段,还是处世能力,根本难望刘太后项背。

    而尤其悲哀的是,可怜的郭皇后却还恰恰没有明白这一点。

    郭皇后以后宫主宰教训尚、扬俩个狐媚子。尚、扬两人则仗恃仁宗宠爱,对皇后的权威不屑一顾,屡屡针尖麦芒,与郭皇后忿争不已。

    熟透了的桃子终归要烂。

    这一天,仁宗两口子、还有尚、扬二美人同在一室,尚美人居然肆无忌惮,当着仁宗的面对皇后言出不逊,挑衅皇后尊严。

    而仁宗皇帝不仅不制止尚氏,反而对她一味偏袒。郭皇后心里是又悲又苦,想想太后在世的时候,她这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何时受过这种窝囊气?如今太后尸骨末寒,仁宗皇帝竟然不顾她皇后的尊严,由着两个狐狸精作贱自己,真是岂有此理!郭皇后越想越气,又是悲愤又是伤心,于是怒从心起,恶向胆生,上前去猛煽尚氏耳光。

    郭皇后太不了解和她结发十年之久的丈夫了,这位帝国第一情种皇帝眼见心爱的女人要挨打,竟不顾天子九五之尊,挺身而出,英雄救美。于是,郭皇后这挟愤带怒的一耳光没有煽到尚美人脸上,却带着清脆的音响落在了把尚美人一把拉到身后的仁宗皇帝脖子上。帝国天子高贵的龙颈,瞬间凸现出几根发红的纤纤指印。

    仁宗皇帝受到突然一击,先是发懵,继而大怒。如果说仁宗皇帝在此之前,对郭皇后还有那么一点点温情的话,那么现在,郭皇后这清脆的一巴掌,倾刻便将那仅有的一点温情给煽的精光。大宋王朝一代皇后被废的悲剧就此开始。

    几千年中国宫廷史,历朝历代,大凡后宫兴废,总少不了一个特殊群体——宦官们的掺和,他们或煽风点火、或挑唆事端,这个奴隶制遗留下来的人性后天变种,曾经无数次导演过中国最高统治殿堂后宫废立的悲、喜剧。很不幸,大宋帝国的郭皇后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帝国后宫内侍副都知阎文应。

    按理说,夫妻吵架、嫔妃争宠,本是皇帝一摊烂家务事,做为皇帝身边的内侍理应息事宁人、开导劝解。但阎文应这丫的似乎唯恐天下不乱,竟火上浇油,劝仁宗皇帝应当把执政给叫来,让他看看陛下脖子上的指印。言外之意,要以此鉴证母仪天下的皇后是怎样一个不贤的悍妇。

    阎文应的建议,让气头上的仁宗皇帝颇为赞赏,于是立命阎文应传宰相吕夷简。盛怒之下的宋仁宗根本没想到,他这道诏命,却是正中阎文应下怀。

    在现有史书资料中,没有任何有关仁宗郭皇后得罪过这位大宦官的记载,阎文应此时对皇后郭氏落井下石,完全是为了重新入主中央内阁的首相吕夷简。阎文应,是在帮吕夷简的忙。

    原来,6个月前,当吕夷简也被作为刘太后“党羽”,和张耆、夏竦们一起被清除出中央内阁时,这位帝国首相一直搞不明白,昨天还和自己推心置腹、商量大事的宋仁宗,为什么一夜之间竟然翻脸不认人,一下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谋深算、机变百出的吕夷简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托一向和自己交好的入内侍副都知阎文应帮忙,设法弄清仁宗改变初衷的原因,并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郭皇后一句话,仁宗才把自己赶下了相位。

    在众多有关宋代史料中,几乎每一个史家都将仁宗郭皇后的被废,归咎于重入中央的首相吕夷简,众口一词指谪是吕氏念念不忘郭皇后吹给仁宗的枕头风,因而借此机会挟嫌报复,务欲置郭氏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这样的指谪无疑太过浮燥,也是对吕氏政治谋略的轻看。

    吕夷简,做为大宋王朝一代杰出政治家,“士大夫”的代表,在已经重登相位之后,岂会因往日一时挫折,去和一个年青女人计较?尽管这个女人是有着特殊政治身份的皇后,但此时他能重回中央,已经证明了这个女人对自己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精明、权谋机变的吕夷简,犯得着为报复一个女人去冒天下之大不讳?

    吕夷简之所以借仁宗被打,坚定支持仁宗废掉郭皇后,完全是有着另一层更深的原因。那就是,做为帝国极具头脑的宰相,他不能不考虑御史中丞范讽所说的一句话。

    范讽的这句话是:“后立九年无子,义当废!”(呵呵,吕宰相也是有人支持的嘛)。

    这的确是一个极具份量的理由。

    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便是民间遵循的丈夫休妻“七出”之训,妻子生不出传宗接代的男子,也是被夫家休掉的首要条件,何况郭氏是母仪天下、肩负为赵家皇帝诞育嗣君、使大宋国祚千秋永存的皇后?做为帝国的首相,吕夷简不能不为帝国的千秋基业打算,这才是吕夷简决定借此机会,支持仁宗废掉郭氏皇后之位的真正目的。

    然而,废立皇后,毕竟是关乎国家社稷、体制、朝廷礼仪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大事,何况宋仁宗本就是心慈耳软的性情皇帝,便是身边的一样东西用久了,当要面临从拥有到失去的巨变时,自然而然也会生出一丝留恋,惶论仁宗和郭皇后还做了10年之久的夫妻?因此,当吕夷简赞同范讽的提议,支持仁宗废掉郭氏皇后之位时,盛怒过后的宋仁宗却开始陷入犹豫。

    宋仁宗,对废立之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而此时,有关郭皇后将被废的消息却如一阵风传了出去,朝廷内外立刻群情哗然,议论纷纷。尤其是一批台谏官员们,对此更是激烈反对。

    如果说在废后问题上,吕夷简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平静进行,那么现在闹的满朝皆知,吕夷简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很难否认,机谋权变的吕夷简,已经从年青皇帝亲政之初准备重用自己、后来又撵走、撵走又招回的反复折腾中,彻底看出了他所尊奉的这位天子,实在是个缺乏主见、耳朵根软、最易风摆扬柳的皇帝。

    侍候这样的皇帝很难,但同时也很容易。

    难的是你无法按照和他商量好的既定方针,全力去做某一件事,因为他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主意,毫不客气地让你骑在墙上,上不去也下不来;容易的是,你只要能找到理由,他就会很容易相信你,当然,这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千万不要让他再听到别人反对你的理由。

    吕夷简把一切都想到了。

    因此,吕夷简一面以汉光武皇帝刘秀是有名英主,也有过废后之举来开导宋仁宗,一面下令有司不得接受任何台谏官员对此事的奏章,吕夷简想用一道宫墙,把所有反对意见阻挡在外。

    吕夷简的安排果然有先见之明,当仁宗皇帝颁下废后诏书,称“皇后以无子,愿入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之后,群起反对的台谏官们立刻交章上疏提出反对,但却没想到,有司竟然不肯接受他们的奏章。

    森冷的宫墙,阻断了仁宗听到反对意见的声浪。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