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五章

第五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毫无疑问,以韩琦和高志宁的姻亲关系,高志宁的军事思想肯定会对韩琦产生深刻影响,甚而,假如历史的风云际会使韩琦生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乱世,那么,中国历史上的韩琦将一定会是一位文韬武略、安邦定国、名垂青史的良将。

    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注定韩琦在他50年仕途生涯中,统兵边塞只是一段留下他太多遗憾的记忆,而他更多的业绩,只能建树在帝国繁杂而又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之上。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北宋一代杰出女政治家,垂帘听政达10年之久的刘太后病重,帝国政坛上一场必然的人事大变动已是山雨欲来。但那时候,入直集贤院的韩琦决没有意识到,这场政坛大变动竟会因为首相吕夷简的去职而波及到自己。

    是年,仁宗皇帝已经24岁,也许是年青的仁宗被刘太后垂帘听政阴影压抑的太久,早就盼着挣脱枷索,因而还在刘太后病重其间,仁宗皇帝就迫不及待准备了一系列“接权”步骤。

    三月二十一日,刘太后病危,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年轻皇帝开始发力,以为刘太后祈福的冠冕堂皇理由断然下诏大赦天下,同时宣布:“自乾兴以来贬死者复其官,流放者迁回内地”。这摆明了可是要甩开刘太后一系人马的节奏。

    谁都明白,所谓“乾兴以来贬死者”,指的就是寇准、曹利用、周怀政等一批皇帝派。

    寇准、周怀政两人,是在当年真宗皇帝病危时谋划让仁宗登基,从而得罪刘太后遭到了贬斥;曹利用则是大权在握后不肯听刘太后旨意而忤逆了刘太后。现在仁宗皇帝如此大动作,公开为这些人平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这是在一方面宣示自己的权威,一方面要开始收买人心,准备君临天下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刘太后盍然长逝,宋王朝一代女性统治朝政时代正式结束。

    然而,不知道刘太后是对年青的仁宗皇帝不放心?还是对自己随着生命终结不得不放弃权位心有不甘,想在自己身死后让后宫权力继续延续?再要么,就是刘太后想给十几年来一直忠于自己、帮助自己抚养小皇帝的皇太妃杨氏一个报答?更或者,是刘太后看出了朝中潜在着某种危机,因而有难以明言的更深刻含义,反正,刘太后一如当年丈夫真宗皇帝临死前那样,给仁宗皇帝留下了一份遗诏,命仁宗皇帝尊杨太妃为太后,并且“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

    呵,刘太后这是给仁宗皇帝又找了一个活着的自己,不知道我们的小皇帝第一眼看见这份遗诏时,内心里有没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凭心而论,如果不是刘太后留下了这道遗诏,仅从感情上来说,让本性淳厚的仁宗皇帝尊奉杨太妃为皇太后并非不能接受,甚至让杨太妃垂帘听政,仁宗皇帝都可能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相比于已死的刘太后,仁宗皇帝和杨太妃的感情要深厚的多。小时候的仁宗总是被杨太妃带在身边,无论饮食起居,仁宗都是和杨太妃在一起,在仁宗幼年宫中生活里,杨太妃无疑就是一个母亲的形象,仁宗也一直是称刘太后为大娘娘,称杨太妃为小娘娘。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曾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仁宗生病,很想吃海鲜,但刘太后明知仁宗这个心愿,却不准御厨给仁宗进虾蟹之类的膳食,这让杨太妃颇不忍心,埋怨太后何苦要这样虐待我的儿子?于是就偷偷藏起一些海货给仁宗吃。

    杨太妃,给仁宗更多的是“母爱”的温暖。

    如果说仁宗这位帝国天子,从大娘娘刘太后那里学会的是统治天下、驾御百官的帝王驭术,那么,他从小娘娘这里学会的,则是更多的为人宽容与仁慈。

    然而,感情是一回事。

    将皇权再分一半给杨太妃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这分一半权力给杨太妃,还是刘太后遗诏所命。大娘娘哎,你都已经死了,这当好人的事情你让我自个儿来办难道就不行吗?干嘛你非要抢这个人情?然而,尽管仁宗对此心有不甘,但优柔寡断的仁宗,顾念杨太妃从小对自己的疼爱,一时间举棋不定,便想着征询一下首相吕夷简的意见。

    此时,吕夷简展现出了他一代宰辅的大智若愚。

    吕夷简反问仁宗:对刘太后这份遗诏,当事人杨太妃又是什么态度?仁宗说太妃当然很高兴。吕夷简于是连声喏喏:这样也好,这样也好,陛下在宫中确实很孤单,有许多事情都不太方便,如果有杨太妃在,那许多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身为帝国首辅,吕夷简的这种态度,在许多朝臣看来实在有两面讨好、八面玲珑之嫌,既照顾了仁宗“天子宅心仁厚”的体面,又迎合了后宫杨太妃心意。但吕夷简此举,却无疑被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不耻:你丫的可是首辅哎,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皇权至上、天无二日你懂不懂?你见过天上有出两个太阳的吗?刘太后垂帘十年了,这刚送走一个,又来了一个,还让不让咱们小皇帝活了?

    尽管朝中一些谏官、御史们对这种有伤国体和天子尊严的安排认为不妥,但无奈吕夷简是以皇帝在宫中孤单,许多事情不方便处理为由,让他们想挺身而出反对,却又心存顾忌,毕竟,这事儿有一半儿牵扯到的可是天子的家务。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断定吕夷简这个人为人世故、处事圆滑、精于权术,那么我们就实在小看了这位一人之下,不,可能会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宰相了。

    做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政坛上的老油条,似乎只有吕夷简看出了刘太后让杨太后和仁宗皇帝共同载处军国大事遗诏的深意,那就是,刘太后去世后的大宋帝国,无论是内是外,都没有了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深孚众望的铁腕权威人物。尽管承继江山的仁宗皇帝,在刘太后十几年耳提面命之下,对处理国家大事及日常朝政并不陌生,但精明的刘太后已经看透了她当年抱为己有的这位先皇子嗣心慈耳软、缺乏主见、只能当个太平皇帝的本质。刘太后知道,在亲政之初,懦弱的宋仁宗无论如何是经不起任何一阵大风浪的,而如果让杨太妃继封皇太后,和仁宗共同裁处军国大事,那么,以杨太妃先帝遗孀的身份,至少可以借助先帝的一点尊严,维护一下这位政治手腕还显幼稚的小皇帝。

    刘太后的担忧似乎绝非空穴来风,当是时,年方24岁的仁宗于内于外,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于外,刘太后尸骨未寒,京城就已经开始流传八皇叔元俨将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谣言。谁都知道,八皇叔元俨是真宗皇帝的弟弟,是当年太宗皇帝最疼爱的儿子。当初刘太后垂帘伊始,就对元俨又是封官又是进爵,明摆着是担心八王元俨危及她的统治而极尽安抚。更何况,大宋帝国建立伊始,太祖皇帝就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遗制。如今仁宗以太子身份亲政,如果八王元俨觊觎天子宝座,不顾亲情把他这个侄子赶下皇位,那也是按祖宗先例办事,名正言顺算不得篡位谋反。皇家可是自古多无情,中国历史上为争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于内,刘太后去世,皇家大内没有了主持后宫的权威人物,刘太后当政时任用的一批宦官平日里就狐假虎威、飞扬跋扈,这几乎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当政的通病。现在刘太后一死,这些人没有了任何忌惮,说不定会给你搞出点儿什么幺蛾子。虽然刘太后生前给仁宗皇帝找了个性情刚正的皇后郭氏,郭皇后也秉承太后旨意,对仁宗的后宫生活管制甚为严厉,但恰也因此,导致宋仁宗对这位嫉妒心太强的皇后没什么感情。刘太后活着,郭皇后还能借势节制后宫,刘太后一死,郭皇后又得不到皇帝支持,郭氏一国之母的权威自然碎了一地,绝对担不起主持后宫的大任。更何况,后宫杨氏、尚氏两位美人时时在仁宗身边争宠献媚,仁宗又恰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须知红颜是祸水,大宋王朝后宫如果没有一个主事之人,难免仁宗皇帝沉缅酒色,荒废朝政,天长日久,很难保证不会弄出些宫纬之变,甚而成为一代亡国之君。

    帝国朝廷内外这样一幅局面,而遍寻赵家皇室,论地位之尊、资历之深者,实在没有一个人能和杨太妃相比,由此看来,让杨太进位太后,和皇帝共同裁处军国大事,实在是刘太后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帝国首相吕夷简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尽管看出小皇帝内心有些纠结,但还是对刘太后尊杨太妃为太后、与仁宗“共同裁处军国大事”采取了赞许的态度。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