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一章

第一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一阵新生儿嘹亮的哭声划破了府衙的寂静,年过半百的大宋福建路泉州知府韩国华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个小儿子的诞生,多少年后,将是相州韩氏一门走向辉煌的开始。那个怪涎的僧人走过来,对守门的衙吏说:“这儿有一个非同一般的小孩儿,可要看护好了。”说完这句话,僧人攸忽不见。

    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大中祥符元年戊申七月二日辰时,一阵新生儿嘹亮锐哭划破了北宋福建路泉州府衙的寂静,泉州知府韩国华侧室夫人胡氏十月怀胎期满,生下了一个男孩儿(泉州民间还有一传说,谓韩琦生母名蔡连理,但此说是否可信,读者自去印证。)。

    按这个孩子的排序,在韩家兄弟中是老六,韩国华给他取名“韩琦”,字“稚圭”。稚圭,意为“小玉”,韩国华给儿子取这个字,自然有些暮年得子,视之为宝的意思。当然,韩国华更希望这个孩子一生没病没灾,福寿永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韩姓本为大姓,如果追溯它的渊源,韩氏出自春秋时晋卿献子(韩厥)之后,(卿,春秋时晋国高级官职,韩厥在晋国卿族中属于君子派),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秦始皇统一六国,韩国被灭,其子孙四处分散,遂多以国为姓。

    历史长河,百年千年逶迤不断,流落于中原相州这一支韩氏家族,其远祖中虽历朝历代不乏进入仕途之人,但都没有做到十分显赫的官位,到韩琦曾祖韩璆,也只不过做到县令之职。

    韩琦祖父韩构,在大宋王朝时做到了康州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到韩琦父亲韩国华这一代,韩家一门的官运似乎也只在中品的等级内徘徊。

    韩国华,字光弼,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历任过泸州通判;彰德军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等职。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皇帝赵光义恨于6年前大宋帝国挟灭北汉之威、北伐辽国失败,咬牙狠心准备再次北伐征辽一雪前耻,韩国华为此奉命出使高丽(朝鲜),说服高丽王出兵配合。由于韩国华出色完成了使命,受到太宗皇帝嘉奖。

    雍熙三年,韩国华改任右拾遗,判司鼓、登闻院,此后又历任三司开拆推官、盐铁判官等职,直到后来外任泉州知府。

    数千年华夏历史上,无论是书香门第、簪缨世族;还是商贾大户甚或市井小民,芸芸众生,几乎每一个家庭永远都在将光大门楣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他们将自己已经无法企及的目标化作虚无飘渺的理想和企盼,如一场永远也无法醒来的华丽美梦,子子孙孙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大宋王朝的泉州知府韩国华同样也不能例外。

    韩国华曾经将光耀相州韩氏一门的希望寄托在大儿子韩球身上,这是他和夫人罗氏所生的长子。

    韩球自幼饱览经史,颇有志向,每在书中读到古人肝胆忠义、建功立业,必掩卷感叹,心神向往。韩球以皇家恩荫,补了一个太庙斋郎的官职,后被选授湖州德清县尉,在任上处理政事很是干练通达,颇有章法,韩国华对儿子的才能深感欣慰,常对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精明干练的能吏,韩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他身上了。那时候的韩国华绝没有想到,多少年后,实现他梦想、给相州韩氏一门带来无限辉煌的,却是他的妾夫人胡氏给他生的这个小儿子——韩琦。

    翻开华夏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明清,似乎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每一个日后能成就辉煌伟业的人物,在其出生时都伴随着某些奇诡异象的记载:要么红光满室、七彩祥云;要么凤鸣枝头、奇香四溢,总之,是光怪陆离,玄之又玄。而这位日后将“历相三朝”的一代名臣韩琦也是如此。

    据说,韩琦将出世前,其母胡氏做了一个奇异的梦,这个梦境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韩琦出生的这天早上,泉州府衙前却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位相貌怪涎的僧人,这僧人告诉守门的衙吏说:这里出生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小孩儿,可要千万看护好了。僧人说完这句话,攸忽不见。

    没人知道僧人从哪里来。

    也没人知道僧人去了哪里。

    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确认,李清臣,这位官至大宋帝国门下侍郎,又是韩琦侄女婿的人,把这件玄奇的事情写进他《韩忠献公琦行状》里,是否足以证明当时真的确有其事?但李清臣如此记述,显然是出于对韩琦一片崇敬之心则毋容置疑。还有一点,李清臣这个记述选择了一个僧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大概和韩琦生母胡氏笃信释教有关。

    胡氏虔信释迦,这一点在韩琦撰写的《太夫人胡氏墓志铭》中有过记述:“……(胡氏)性仁慈,归信释氏,历观藏典,深达义趣,口能诵者十数经……”

    大凡中国历史上每一位杰出人物,似乎都在印证着“天将降大任于斯,必先砺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近似谶语的话。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韩琦父亲韩国华在泉州任职期满,回京述职。也就在几个月前,曾被韩国华寄予光大韩氏门楣厚望的长子韩球因病逝世,时年仅34岁。也许是受到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55岁的韩国华竟在回京途中病死于建州(今福建建瓯县)建阳馆驿,当时的韩琦才刚刚2岁。

    可以想象出,当时的胡氏在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带着韩璩、韩琦两兄弟和丈夫的灵柩,历尽了怎样的艰辛才回到了中原,也亏了胡氏是个知书达理、心有主见的人,拿得起,放得下。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是人生三种最大的不幸。年幼的韩琦过早失去了父爱,这也许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必先劳其筋骨、砺其心志”的具体体现。

    幼失父爱的韩琦,是在同父异母兄长的照抚下长大的。

    似乎少年时期的韩璩、韩琦兄弟和母亲胡氏,在父亲韩国华去世后,有一段时间是和大娘罗氏寓居京城开封的,但这只是依据韩琦为母亲所撰《太夫人胡氏墓志铭》内容所作的一种推测:

    太师委以(胡氏)主家事,夫人上奉仁寿(罗氏),下睦宗姻,内外无间言,仁寿礼而爱之,相待之意,犹至娣然。夫人生二子,曰璩、曰琦,仁寿抚之,义均所生,在髫稚时,夫人或笞之,仁寿必奔走保救,怒,终日不与夫人语,琦未成人,仁寿已去世……”

    其意思是说,韩国华把操持家事的权力交给了胡氏,胡氏很尊敬大夫人罗氏,对亲戚们也都很好,韩家内外的人都对胡氏没有什么意见,而大娘罗氏和胡氏相处犹如亲姐妹一般,而且对胡氏生的韩璩、韩琦两兄弟犹如自己亲生一样,有时候韩琦调皮,胡氏要揍他,而罗氏总是护着,甚至为此和胡氏生气,往往一天不和胡氏说话。韩琦未成年,罗氏夫人就去世了。

    另在韩琦所撰《二兄监薄以下墓志铭》中也记载:“仁寿(罗氏)久寓京师,欲徒家于许……”

    据此推测,即使韩琦两兄弟和母亲回相州,那也是在罗氏夫人去世之后。

    幼失父爱的不幸;相对艰辛的生活;及胡氏于千难万难中不懈的教诲,使韩琦过早具备了坚韧、沉毅、自力的性格。史书说韩琦长大后“朴厚不浮,少嬉弄,视瞻步履端正,而中甚敏,所学不用力而过人,性淳一,无邪曲,孝于其母,悌事诸兄。”这无疑是家庭环境和从小所受教育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自然将会在此后岁月里毕韩琦于一生。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