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故土我乡 > 第二十九章 第一个砖窑

第二十九章 第一个砖窑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故土我乡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后世在各种影视剧里面看到的大唐时期,都是锦衣玉食,亭台楼阁,可是真的穿越过来后才发现,那有可能是帝王将相的生活,老百姓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天天为了生存而挣扎。

    一大早,李铮带着人清理了一块靠近做砖的土崖旁边的空地,准备建造一个简易的砖窑。

    作为后世一个理科生,只要原理知道,这种简单的东西还是不难做出来的,当然对于身边的这帮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个技术活,因此李铮亲自上手画位置标尺寸,标注窑道尺寸,一想只有一千多块砖,第一次烧制,就不建造轮窑了,弄个简单的隧道窑即可,烟筒麻烦点,毕竟得靠着烟筒抽烟带动火力。

    转身跟王威说了声继续清理挖掘隧道坑,就跑去河边砍竹子的大牛那里,找到大牛,然后蹲地上给大牛画着图样:“砍高的竹子,整个从头到脚全破成这么宽的竹条,用藤条这么捆起来,弄成一个圆筒,要往外支愣着一些细竹子枝条,不要去掉,然后再砍一些竹子,也破开,我拿砖窑那边用。另外弄一些细小的竹子也一起拿过去用。”

    大牛仔细端详着图样,然后问了几个问题,就带人去砍高竹子去了。

    李铮回来后指挥王威等几个人顺着画的线就开始挖了起来,因为在土崖的边上开的口子往下挖,所以土不用往上扔,直接往下扒即可,很快就挖了一个深度三尺,长度十五尺,宽度五尺的深沟,又在沟底两侧开了一条窄窄的深沟,在深沟的尾部倾斜挖了个平台,李铮亲自修理了平台形状,作为烟筒底座。

    大牛就把竹片拖了过来,李铮指挥着大家把竹片一端放入沟底两旁的沟里排布好,填入一些小石子,又弄了一些河沙填了进去,再铲上土踩严实了,接着,把竹片一一弯曲放入对面的沟里,形成了一个拱形的隧道,也填埋好后,就让大家去和泥,把一些粟米秸秆打烂掺入泥里和匀,然后从竹拱隧道外面底部开始往上涂抹了厚厚一层泥巴,先底部,逐渐的往顶部涂抹,因为考虑到身高问题,所以整个隧道利用了土崖边缘开口,往下挖了三尺多深的坑,这样利用坑壁抵挡竹子的弹力,也减少了糊泥巴的工作量,并且顶部也可以很容易的糊上泥巴。

    每糊一层泥巴,李铮就亲自把一些细小的竹子弯曲起来纵横交错的放置在泥巴上面,然后继续糊泥巴,就这样继续糊了三层。

    当全部的竹拱隧道全部被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后,大牛做的竹筒也做好了,几个人把长长的竹筒扛了过来,大家一起努力,扶的扶,拿竹竿撑的撑,很快就把竹筒竖了起来,整个竹筒能有二十多尺高,李铮带人把底部糊上泥,跟隧道尾部合为一体,然后就填土埋了一部分,随着泥巴的往上糊,李铮发现,够不着了。。。。

    此时所有人都跑了过来帮忙,看着越糊越高的竹筒,怎么踮脚跟也够不到了。

    “来,我们去拿一些竹子,绕着竹筒做个竹架子,爬上去糊泥巴。”杆子说道。

    众人说干就干,不一会拖了一堆竹子过来,围绕着竹筒弄了四个点,把竹子竖起来纵横用短竹竿绑起来,然后又斜着绑上竹竿,就这样,一层层的踩着往上绑,逐渐的接近了顶部,很快一个四方形的竹梯子绑完了,众人一起努力,不大工夫就把泥巴糊完了。

    李铮仔细的检查了所有环节后,对大家说道:“这就是我们生产队的第一个砖窑,这是隧道窑,今天我们就开始生火烘干窑道,等彻底烘干后,我们就要开始烧制砖了。

    去拿一些土砖,我把洞口封闭,拿柴火,搬石炭过来。”

    很快,一切都准备妥当,一帮人围着李铮,看着李铮一块块的把砖在洞口垒好,用泥巴做粘合剂,最后又抹了一层泥巴在外面,只留了个火口。

    做完后,李铮直起腰来满意的看了看自己的第一个砖窑,就拿柴火过来点着,一开始火苗还是在外跳动着,但是很快都被火口给吸了进去,火口呼呼的响着,高大的竹烟筒也冒出了白烟。

    “拿柴火啊,都愣着干什么?”李铮一回头,就看到一帮呆若木鸡的少年正像看怪物一样的看着自己不说话,个个大张着嘴巴,有的都流了口水也未察觉,李铮这一喊,惊醒了他们,这才反应过来,赶紧的抱柴火过来,瓦罐当仁不让的接过了烧火的重任。

    当石炭也燃烧起来的时候,一股熟悉的煤烟味道飘散在空气中,高大的烟筒使劲的抽着隧道里的空气,向着蓝天喷吐着浓浓的黑烟。

    “得了,都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我和瓦罐在这看着烧火。”

    远远的听到二牛大声喊着:“天啊,天啊,你们这是弄得什么怪物。”原来二牛他们运石炭回来了,远远的见到一个早晨还没有的东西高高的矗立在这,喷吐着黑烟,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来到跟前,把石炭都卸下来,二牛亲自上手添了一些石炭在炉口,然后围绕着整个隧道绕了一大圈,问李铮:“这就是砖窑?我们这就能烧砖了?”

    李铮一边在石头上摔打着泥巴一边说道:“是啊,这就是我们建造的第一个砖窑,先试着烧一些看看,要是好了我们再建造更大的砖窑,那时候石炭需要的就多了,就不能这么开采了,得重新找地方,最好靠近石炭矿那边才好。对了二牛哥,那个观音土在哪里挖的?能不能帮我挖一筐回来?还有,上次我挖的那些红土你给我放哪里了?帮我拿过来,还有那块黄黄的石头。”

    二牛应了一声就走了,不一会就把李铮要的东西全带了过来。

    李铮摔摔打打的把泥给摔匀,然后请瓦罐砍了一节竹子,修正平整,就像后世的杯子那么高,把里面涂了一层水,接着把摔好的泥巴弄成细长条一点点缠在竹筒上,蘸着水用刀一点点抹平整,又捏了个把手用水粘了上去,放在一边晾干。

    就这样,瓦罐烧着火,李铮做了二十几个泥杯子放在一边晾着。

    当二牛再次把石炭运过来时,天已经开始擦黑了,杆子过来招呼李铮等回去吃饭,李铮看了看说道:“这砖窑不能停,得连续烘干,所以今天晚上我得在这看着火继续烧。”

    秤砣一听:“那行吧,我回去给你拿吃的来,再给你抱一些草来,大牛哥,你们帮着小郎搭建一个小窝棚。”

    瓦罐一听,拍着胸脯指着火口“啊吧啊吧”的叫着,意思是今夜他也要在这守着,李铮想了想,同意了。

    大牛他们很快就搭了一个靠近火堆的斜窝棚,然后叮嘱了李铮,就都回去了。

    秤砣和二牛一人端着一大碗高粱米饭回来了,递给李铮:“吃吧,高粱米,大妈专门给你做的,全是高粱米,平时我们都吃不到。”

    李铮边吃边说道:“有没有跟王伯说我和瓦罐今晚不回去了?”

    “说了,今晚我们两个也不回去了,陪着你一起烧火,总不能让你小郎什么都干了吧?再说了,小郎你干什么事情都不避讳我们,一点不怕我们偷师学艺,你是不知道,就那个号称给宫里种菜的老头,把他那地方看的死死的,不光不给我们东西种,还不准我们靠近,一靠近就拿着破弓箭射我们,也不知道他有什么宝贝东西,那么大年纪了,脾气还是那么暴躁,又没有孩子,等他死了传给谁?”

    这么一说,李铮才发现,这个时代,按理说乡村老百姓都是同姓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毕竟结婚早生孩子早,人的寿命也不长,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都不少,所以都多生孩子,靠数量抵御夭折的,每户平均人口基本保持在五到六口人之间,尽管分户析产,但同一宗族仍有公认的长辈族长,协调族内事务和调节纠纷,白居易诗:“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全唐诗》卷四三三,白居易《朱陈村》),就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常见的家族式村落。

    而在靠河沿村,李铮却发现好多家庭不完整,要不有男人没女人,要不有女人孩子没男人,有的有男人女人孩子,却不多,完全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啊。

    “那个秤砣哥,王伯家的孩子呢?”李铮试探着问道。

    “孩子?前段来让王伯抽调将士的那个就是王伯的儿子啊,你怎么不知道么?”

    “啊,我不知道啊,我只知道他来让王伯派兵士去一河镇报道,我咋知道他是他儿子啊。”

    “小郎,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了,是不是觉得村里人太少了?”二牛接过话说道。

    “哦,对,不。”李铮眼见着被二牛看穿,心里有点发慌。

    “这几年这里一直被抽调将士出征,你看今年就是凑够人手了,要是不够,连我们都得上战场去杀敌,大唐都没了好多年了,现在也不知道是给谁打。每次出去一帮人,都没见有几个能回来的。

    还有前几年这个圈里发生过一次大瘟疫,好多人没能挺过去,秤砣的父亲大人和阿娘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就是那时死了,整个圈里没有一家不死人的,能活到现在的都是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

    我父亲大人和我大哥当时也生病了,可是家里我阿娘还有二哥以及我却没有发病,结果他们两个带着村里一帮生病的人就进山了,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有进山打猎的人在那边那个山沟里一个大山洞里发现了很多人的白骨,在洞口捡了一把刻有我父亲大人名字的刀回来给了我阿娘,喏,就是这把小刀。

    然后王伯带着大家去了那边想把遗骨捡拾回来埋掉,只是有人提前在山洞口人写了字迹,说无论如何不得进去捡拾遗骨,让后人扔柴火在洞里点火烧掉,写字的人名看不清楚了,王伯想了半天,就照着写字人说的做了,一把大火全烧掉了。”二牛哽咽着说道。

    李铮静静的听着,可以想象得到,二牛哥的父亲毅然决然的样子是多么坚定。

    “你大哥不是没了么?怎么。。。。。。”

    “哦,我阿娘在我父亲大人和大哥没了后就这么叫我们了。。。。。。。。”

    众人望着烈火无语,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着几个孤单的身影在崖壁上。

    夜深了,几人倒地睡着了,看火的瓦罐也坐着打盹。

    睡梦中,李铮梦见自己被一个美女亲吻着脸颊,热乎乎的,火辣辣的,说不出的痛并快乐着。。。。。。。。。。。。。。。。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