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南园梦华 >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公 道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公 道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南园梦华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章御史弹劾劣官

    小李昭踊跃杀敌

    这一天上朝,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权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章良能出朝班,持玉笏,一口气弹劾了四位官员:

    工部侍郎费士寅在明州任职期间贩卖私盐,牟取暴利。费士寅曾官至参知政事,朝廷拟委派去四川,总领川陕财赋,哪知他畏惧吴曦,不愿赴任。被革去参政,降为明州府通判。三月前,才回京任职。章良能在弹劾中说,费在明州亲自前往盐场,其弟用船三次贩盐,牟取私利当在三万贯以上。

    司农寺少卿楼智信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楼智信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曾被御史弹劾其贪婪放荡,嗜好女色,被罢去职差,只保留宫观,不足一年,重新启用,知抚州军。在任上,加收月桩银,激起金溪民众暴乱,平息后,两个带头闹事的人被毒打至死。

    鸿胪寺少卿许及之燕饮过度、不知节制。当初,许及之为讨好韩太师,钻狗洞进府为太师祝寿,后来升至户部尚书,临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由窦尚书。北伐派他坐镇建康,他生怕战火波及,一味推托,被革去职差。半年后,厚着脸皮,到韩府苦苦哀求,韩侂胄见鼻子眼泪一大把,动了测隐之心。在鸿胪寺,啥事不干,整天喝酒,据说,每次至少要四个歌妓陪着,不把自己灌醉,不下酒场。

    少府监赵师佗利用职权贱买民舍、与民争利。赵师佗出身宗室,曾任职南外宗正司,此人一向狂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老宅在福建漳州,扩建府邸时,用低于市场价一千贯的价钱强行买下邻居的民宅,惹得人家四处告状。

    章良能讲了半个多时辰,皇上赵扩举目四望:众位爱卿,还有何言?

    奇怪的是,竟无一人出来反对或支持。以往,官员出列论事,站出来反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公开支持,相互补充的,都有,甚至相互指责,闹轰轰象是一锅粥。

    既然无人反驳,说明大家已经默认,赵扩下旨:中书集议,拿个意见报上来。

    这个章良能是处州丽水(今属浙江省)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庆元六年(1200年)自枢密院编修官迁著作佐郎。主编《钦宗玉牒》,因为,国史通常以首相为总编,而后,以韩侂胄名义呈献给皇帝次年,除为起居舍人。此人是个洁癖,每到一处,必将其室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摆上两样东西,古琴和书卷。博学多才,特立独行。曾经与韩侂胄在一起供过事,韩侂胄当权后,从未私事找过他。

    前一段时间,他与几个同僚一块喝酒宴饮,说起北伐一事,有人议论说,当今天下太平,国富民安,哪个愿意大动干戈,就是那个韩平章,为了他个人的私利,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章良能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这么说就不对了,韩侂胄官已到顶,爵位最高,他指挥北伐,能得到什么?难道能把收复的州县装到自己的口袋?靖康年间,朝廷并没有去惹金邦,金邦却发动战争,劫走二帝,杀害人民,占据中原大地。你说,这样的敌人该不该讨伐?一味地享受太平,不思强兵护国,到头来,金贼还会杀过来!

    听到有人给他讲这个事情时,韩侂胄心头是暖暖的。这就叫公道自在人心。

    被弹劾的四人,有韩的旧部,有皇后推荐的干将,但是都劣迹昭昭,无人替他们说话。中书都堂商议:按大宋律条严格处置,前三人,一律罢免,永不叙用,赵师佗只授宫观。通过这件事,章良能名声大振,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评。再加官为吏部侍郎、兵部侍郎、御史中丞并侍读。

    豫国夫人吴佳芳告诉他,下午,去曹贤妃宫里,曹妃病得不轻,脸色相当难看,恐帕也熬不了几天了。还不到三十岁,说起来,真是可惜。

    韩侂胄无语,长长地叹了口气。看来这皇宫里边,真是没人能与杨皇后抗衡的人了。

    吴佳芳见他一脸愁容,忽然想起个事来。不过,你又有喜事了。

    什么喜事?

    吴佳芳拽着他的胡须,还不是你老东西的功劳,玉芳又怀上啦。

    真的?韩侂胄惊喜地问,吴佳芳用手指点点他,你说你这个老家伙,跟这些小女人怎么那样卖命呢?一会戳一个。

    韩侂胄腆着脸,表妹,你这么说不对吧,咱成婚时间最长,要说卖命也是为你卖命最多,不信,你看看,你的那个上面记号最多,快要起茧子了。

    吴佳芳扑嗤一下笑了,你个老东西,还不要脸了。去去,看看你马妹妹。

    过会再去,先跟你卖会命。说着,便解开她的上衣,我来看看宝贝长没长。

    激情过后,吴佳芳抚摸着他的头发,我说,你这个身体真不错,你看,五十出头了,头发胡子漆黑,没一根是白的。

    都是你的功劳,我去每个屋里,她们都会弄一些补身体的食物,时间长了,身体自然好啦。

    知道就好。

    到采芳阁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马玉芳也在小憩。他没让侍女打搅,轻轻地坐在她的身边看着。

    正要动手抚摸,马玉芳醒了,王爷来啦。

    什么时候怀上的?

    三个多月了,这次好奇怪,一点反映都没有。郎中说,可能是女孩。这下好了,我马玉芳儿女双全了。

    现在,我老韩有二子四女,六六大顺,好。玉芳你真能干,她们只生一个,阿瑶想生生不出来,你却有两个,太好啦。

    我姐还生四个呢。

    我看看行吗?

    看看可以,可不能摸。

    第二天,韩侂胄在南园许闲堂。苏师成跑来报告:有个叫李昭的年轻武举跑到殿前司,要求安排他去两淮前线,说他的曾祖是抗金名将李彦仙。

    好,难得有这种不怕牺牲,为国弃家的人,你去带来给我看看。

    李彦仙字少原,原名孝忠,宁州彭原(今甘肃省庆阳县)人,本是一介布衣,靖康元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李彦仙募兵勤王,用自己家资征集三千兵马,入京救援。河东失陷后,前往陕州拜见守将李弥大。李弥大请教其西北防务之策,他中肯建议,详尽回答,被留为裨将,驻守觳渑之间。金兵又犯汴京,永兴军帅范致虚统帅六路大军增援,开拔前,李彦仙建议:“觳渑是险要关隘,难以驻军,前进后退都容易导致军队溃散。应分道并进,寻找时机出关。还应当以一半军兵扼守陕西,才可进一步采取行动。”范致虚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反而责怪李彦仙贪生怕死,沮丧军心,将李彦仙革职调离。范致虚进兵到千秋镇,果然被金兵打得措手不及,全线溃败,士卒逃散。

    四月,金兵进犯陕州,经制使王燮抵挡不住,率部逃跑。李彦仙以石壕尉身份坚守三嘴山,父老乡亲纷纷投靠,他妥善安置老弱病残,选拔丁壮补充士卒。不久,金兵主力进攻李彦仙部。有一凶悍金将站在山寨前高声骂阵,李彦仙抖擞精神,单枪匹马冲下山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生擒活捉,挟回山上,两军看得目瞪口呆。双方拼杀正酣时,伏兵突从金兵背后掩杀过来,金兵猝不及防,大乱溃逃。李彦仙率部乘胜追杀万余人,夺取战马三百匹,一战成名。

    消息传出,开封、洛阳一带群众争相投靠,队伍迅速扩大。李彦仙接着兵分四路,接连攻下金人五十余座营垒。金兵进占陕州城时,让降顺者和未逃散的士卒驻守,李彦仙暗派兵士混入其中,并约定时日,内应外合攻打陕州城。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率兵攻打陕州南门,城中弟兄放起大火,金兵慌忙退到南城抵抗。预伏的水军从城东北潜入,与城外军队呼应夹击,金兵弃城逃散,陕州城光复。

    乘胜渡过黄河,在中条山安营扎寨,蒲城、解州至太原的老百姓纷纷前来归附。李彦仙派邵隆、邵云等率军攻打安邑、虞乡、芮城、正平和解州,接连告捷。高宗皇帝对辅臣说:“知李彦仙与金人战,再三获捷,朕喜而不寐。”授李彦仙陕州知州兼安抚使,升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并赐他袍带、枪剑。当时,潼关以东只有陕州在大宋手中。加紧修筑城墙,深挖护城河,扩充军备,大力屯田,并将全家搬到陕州,表示要“以家殉国、与城俱存亡。”

    建炎二年冬,李彦仙在陕州城下与金将乌鲁撤拔大战七天,金兵死伤惨重,怆惶撤离。建炎三年,又在中条山痛击娄宿部,杀得金兵抱头鼠窜,俘获金将十八人,娄宿侥幸脱逃。朝廷授予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兼同、虢二州制置使。

    金都统娄宿敬重其才能,派使者劝降,许以河南兵马元帅之职。李彦仙断然拒绝。并斩杀来使。李彦仙忠勇抗金,严正肃穆,若有违纪、抗令之人,虽亲属也严惩不贷。他对朝廷赏赐、缴获的敌军财物,都尽数分给将士,自己分文不取,因而。所属部队作战勇敢,所辖区域政治清明。

    建炎三年腊月,娄宿率十万大军兵分路进攻陕州。李彦仙端坐樵楼之上,气定神闲,一边饮酒,一边令手下人大作鼓乐。暗地里却令士兵深挖地道,直通至金兵大营。深夜,健卒冲出地道,在金兵营寨举火焚烧,李亲率大军冲杀出城,金兵大溃,后退数里扎营。

    建炎四年正月,金兵利用鹅车、天轿、火车、冲车等攻城工具,加强了对陕州城的围攻,李彦仙在战斗中被金人炮火所伤,全身糜烂,仍坚持不下火线。此时城中粮食已尽,军民煮豆充饥,处境异常困难。李彦仙只得向川陕宣抚使张浚求援,张浚一面派人从僻道前来劳军,一面急令泾原路都统曲端出兵救援,但曲端素来嫉妒李彦仙军功,谎称无法出兵。张浚亲自率兵来援,因道路被阻而不得进。因围城已久,守城士兵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月底,金兵破城而入,在激烈的巷战中,李彦仙左臂被砍断,娄宿命部下必须生擒李彦仙。李彦仙为免被敌人俘虏,渡河逃脱,中途闻金兵屠城,不禁大为悲痛,说:“金人之所以屠城,全是因为我长期坚守不降之故,我为什么要背弃陕州父老苟且偷生呢?”遂投河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其全家也被金兵屠戮,只有一弟一子幸免于难。

    他死后被追赠为彰武节度使,建庙于商州,号曰忠烈。绍兴九年,又立庙于陕州,号曰义烈。乾道八年,赐谥号忠威。

    是个帅气而英武的小伙子,口气很坚决:我要上阵杀金贼,为亲人报仇。

    经韩侂胄上报,朝廷任命李昭为保义郎,派往襄阳,由赵淳安置。另外,国史馆将李彦仙抗金事迹编写成传记,颁发至各路及江淮川陕前线,以鼓舞斗志。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