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南园梦华 > 第一百七十七章 要奴才不要干才

第一百七十七章 要奴才不要干才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南园梦华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献计策展示不同

    为我用马首是瞻

    大理寺卿史弥远回府,管家报告:有客人在前厅等候。走近一看,是德清县丞沈光维。此人起先在太学读书,因为同乡的缘故,曾指点他几次,故以学生自称,庆元五年中进士榜,将大哥史弥大的小女儿嫁给了他。

    见史弥远进来,沈光维起身鞠躬:学生沈光维给老师请安。

    史弥远摆手,光维请坐。待其坐下,用目光扫视了一遍:苹苹还好吧,孩子会说话了吧。

    沈光维这才想起自己的另一身份,忙恭敬地回答:禀三叔,苹苹很好,她让我代她给三叔三婶问安,还带来些果蔬,让两位尝尝鲜,孩子也能说两句简单的话。

    晚饭己准备好,叔侄二人对饮。慢慢地话题就转到朝政上。

    沈光维尽管年轻,但官场的事看得清。

    到如今,韩太师韩大人尽管出身外戚,尽管没有进士及第的资历,经过几年的搏击,已稳做朝臣第一把交椅,而且近阶段都不会改变。他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的特殊身份外,与他读书不多、敢打敢拼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是一位从小读圣贤书,走科举入仕的官员,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道学批判运动吗?

    目前,朝中是忠奸并蓄,鱼龙混珠。韩大人最亲近的无非这几个。左丞相陈志善昏庸无能,只会唯唯诺诺。可能是穷怕了,想着法子捞钱,据说光过一个七十大寿,就收到五十多万两银子,还不包括收的礼品。苏师成和周云銮都是胥吏出身,可以说胸无点墨,只因为会摇尾乞怜,献媚巴结,而身居要职,还有韩仙胄、程松、许及之等等。除此之外,朝廷还云集了叶正则、徐平阳、丁乔安、刘璘、李石章、费士寅,等一大批进士及第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殿中侍御史邓友龙,在地方州县干了十五年,从九品干到七品,结识了陈志善,未用两年,就升到了从五品。他自己都说,回想这么多年,也不知干了些什么,不过是顺应潮流,前后都是一天一天地混日子。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升官就有人罢官,象日出月落一样自然交替。

    官场也是弱肉强食的地方,也要适者生存。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大部分人就是谋一份差事,拿一份俸禄,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在此基础上,品德高尚的人才去讲求正义和贡献。

    史弥远很吃惊,这小子,真是有头脑,看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是个可造之才。便笑了,光维,你想说什么?

    沈光维叮着史弥远:我的意思很简单,老师你不要端着了,韩大人不是什么奸臣,你要向他靠拢,争取一个更合适的位置,来展示你的才能。

    史弥远兴趣上来了,光维,你说说看,现在,我最合适的位置是什么?

    沈光维想了一会,回答:参知政事,两年后,右丞相。

    何以见得?

    岳父曾经对我说过,同叔心思缜密,内敛而有谋略,将来会取得比我更高的地位,甚至超过父亲。

    史弥大是史弥远长兄,比史弥远年长三十岁,致仕前官至吏部侍郎,封少师。

    老师,韩太师性格张扬,你一向内敛,这一内一外,相互补充,是最佳组合。

    出身仕宦之家,苦读诗书,而通过科举走上官场的,是不甘于平庸的,总是梦想着在更大更适合的舞台展示其才能。史弥远也一样,他是庶出,从小受尽嫡系的白眼,超过大哥超过嫡系,是他心中难以言传的愿望。

    对于这个韩太师,他没有因为无出身而瞧不起,相反,对他做了出这些惊天动地的事还有些佩服。不过佩服不是崇拜。大人物讲求有勇有谋,而韩充其量只是有勇而小有谋略。危急关头需要胆量和勇气,而更多时间则更需要谋略和智慧。为了让这位太师了解自己,他放下尊严,走世俗的那一套,上门送礼套近乎。可惜的是,韩太师并没有认识他的价值,将他与求职要官的凡夫俗子一般看待,找一次升一次。

    沈光维的这个内外结合很好,如能实现,韩太师坐镇,我史某出谋划策,这个国家治理得将会更好。可如何让韩太师能认识这一点,却是个大大的难题。和众多有才能的读书人一样,他绝不会过分放低身段,拿出大量的财物,说肉麻的话去吹捧讨好,也不会跑到人家面前自卖自夸,厚着脸皮去求某个位置,更不会做一点事,就跑去邀功请赏。

    读书人最大的长处是写文章。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写了一篇札子。叫《致韩太师耕田勘量策》。针对田亩勘量不实赋税降低的现象,提出针对性主张:对全国的农田作一次彻底的测量,新增的田亩两年后开始征收赋税,也可以交给无田的农户耕种,鼓励农户开恳荒地。按照这个建议,每年可增加一成的田赋。

    写好后,专门去太师衙署一趟。先向韩侂胄汇报一下大理寺的工作,而后将写好的文章呈上。韩侂胄看了一眼,“噢,关于田亩赋税的。”

    前日回乡,看到农村的一些问题,查查相关典籍写的。写的不到的地方,请太师指正。

    哦,想不到同叔知道的还不少。

    多谢太师夸奖。其实,许多事情虽然呈现这样那样的状态,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明智的人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他的这段话是精心设计的。言下之意,我史某不光知晓大理寺的事,好多事都懂。只要你让我干,就会干得更好。

    韩侂胄粗略浏览一遍,看出了事情的难度:同叔的建议很好,也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可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还会触动那些地主豪门的利益,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史弥远微微一笑:事情难与不难,要看什么人去做。太师啊,你可记得,先父曾经说过:做大事必定要依靠有才能的君子。史某不敢自夸有多大的才能,但有了我,肯定让你满意。

    话已近乎挑明,以太师的智力应该听懂其中的含意。

    那你放在这里,我再看看。

    这一看,就是好多天,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史弥远并不在乎这个建议是否实行,其实在他眼里,就是个幌子,说话的由头,真正的是二人的合作。

    有一天,右丞相丁乔安主动问这个事,韩侂胄回答:想法很好,但实行起来很难,以后再说。

    丁乔安又进一步试探:太师觉得史同叔如何?

    有头脑,有能力。你告诉他,准备让他做刑部侍郎。

    丁乔安听出了言外之意,有头脑,有能力,听我指挥为我所用可以,仅此而已。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