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盛世风波 > 第二十二章 暗施手段多人被中伤 上书弹劾两臣同遭贬(下)

第二十二章 暗施手段多人被中伤 上书弹劾两臣同遭贬(下)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盛世风波 !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李适之是个直性人,认准了的事,他不会后退,当即便进宫向唐玄宗陈述理由。他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希望能挖出金子来。

    见到唐玄宗,李适之说道:“启奏皇上,黄金是西域的通用货币,有了黄金就能购买大量的洋货。我的奏折说得很清楚了,这是个赚钱的好门道,应该尽早开工。”

    唐玄宗说道:“金子虽然很好,但不能损害我们大唐。适之啊,你的心是好的。朕也知道华山有黄金,但不能挖,那里有大唐的龙脉,挖断了龙脉可不得了啊。”李适之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立即上奏:“启奏皇上,不能听信那些术士的胡说八道啊,大唐的土地都是皇上的,那里能挖,那里不能挖呀。您是皇上,只要皇上说能挖,任何地方都能挖。”

    “放肆,皇帝是天子,也有听从上天的安排。”唐玄宗大声斥责。李适之还想申辩,唐玄宗很不高兴的对他说道:“华山开采金矿不妥,以后这件事不准再提。今后向我递奏折之前,先跟林甫商议之后再来,不要太轻佻随便了。”

    李适之如坠云雾之中,对皇上态度的转变甚是不解。唐玄宗对他摆摆手,自己起身到后宫去了。李适之十分没趣,退出皇宫。

    李适之的表现,唐玄宗十分不满。他走了之后,李林甫立即向唐玄宗上奏:“启奏皇上,适之对金矿之事不依不饶,而且对册立贵妃娘娘也有意见,虽然没有直接反对,但言行中流露出来的不满情绪。平时做事古板得很,对皇上不坚持上朝私下也有意见。”唐玄宗说道:“你是说适之不大称职,对朕有意见。”李林甫说道:“皇上圣明。”听了李林甫的话,唐玄宗心底下已有换掉他副宰相的念头。

    要换副宰相,总要物色接班的人选,唐玄宗在朝中寻找。李林甫走后,唐玄宗对高力士说道:“慎矜的表现不错,可作为左相的候选人。将军认为如何?”高力士说道:“张均兄弟也不错,皇上要想选准人,就应该多找几个候选人。如果只是在京城中选,面还是窄了点,还可以从调出京城的人员当中,寻找有才能之人。”

    唐玄宗眼光突然放亮,当即说道:“你说得不错,这些年来很多在京城做官的人,被调出了京城,到地方为官,这些人当中,不少人很有才华。严挺之很不错,他很有才华。在张九龄当中书令的时候,他担任中书侍郎,作为张九龄在中书省的副手,一直与他配合默契,深得张九龄器重。张九龄被贬的时候,他受到了牵连。但因为他办事干练,朕不忍心处置他。林甫当首席宰相后,参奏他与张九龄打得火热,坚持将他贬为洛州任刺史。州改郡之后,又改任陈留太守。现在正要用人,招他到中书省任职,考察一段时间。”

    高力士说道:“严挺之十分能干,才能在李丞相之上,做中书侍郎时口碑载道,在洛州干得有声有色,当时陈留出了事故,皇上将他调处处理,做得很好,还得到了皇上的赞扬。”“朕想起来了,是有这件事。”唐玄宗对严挺之的兴趣起来了。第二天亲自上朝,朝议人事安排等问题。散场之后他留下李林甫,单独对他说道:“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原先在中书省干得很好,应该重用,如有可能,将他调回京城。”

    李林甫说道:“启奏皇上,严挺之在陈留,陛下既然想念他,要调到京城任职,吏部去考查一下,再向皇上上奏。”

    回到家里,李林甫想:‘严挺之的能力在我之上,让他进中书省,经常与皇上接触,我的地位就危险了,要想个法子,阻止这件事。’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一个损法子。

    他立即叫人把严挺之的弟弟找到宰相府。装出十分关心严挺之的样子说道:“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说道:“请教丞相该怎么办呢?”

    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折,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这样就能回京了。”

    严挺之家眷都在长安,因此很想回京城,他不知内情,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并且说道:“启奏皇上,真是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了慢性病,身体不太好,繁重的事干不了啦。中书省的事务太多,担子太重,他可能挑不起来,不能干大事了。只有将他调进京城,给个轻松的差事好了。”

    唐玄宗看到严挺之的奏折,以为严挺之真的得了重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李林甫精心安排的假象。就按李林甫的注意,调他回京,任命他为正议大夫,给了一个正四品的文散官,让他好好养病。

    兵部侍郎卢绚,作风正派,很有潜力。有一天,唐玄宗对李林甫说道:“兵部侍郎卢绚,颇有才气,虽然年轻,将来可堪大用。”

    李林甫听后,内心很不自在,因为卢绚与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李适之关系很好,与李林甫不是同一路人。本来就讨厌他,现在听到皇上赞扬他,李林甫就更不高兴了,他认为唐玄宗对卢绚有好感,将来一定会重用他,那样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于是先下手为强,他开始想办法搜集他的反面证据,要搞掉他。人无完人,任何人,从反面角度都能找到许多缺点。他指使御史台向唐玄宗上奏卢绚的错误,说他不适合再继续担任兵部侍郎。

    唐玄宗询问吏部,杨慎矜事先得到李林甫的嘱咐,不敢违背李林甫,按照他的要求上奏,说的与御史台的一致。

    两个管官的部门,都认为卢绚有问题,唐玄宗只得让李林甫处理。李林甫便将卢绚降职为兴德郡太守,卢绚思想有抵触,向丞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倾诉。李适之反对李林甫的做法,让卢绚上书。

    唐玄宗将卢绚的奏折转给李林甫,李林甫将他放置一边,过了三个月后,再向唐玄宗上奏,说卢绚担任兴德太守的圣旨已经下了,不好更改,可以让卢绚先到兴德郡锻炼一段时间,政绩突出再调回朝廷重用。

    唐玄宗准奏,卢绚接到圣旨一看,竟是三个多月之前的,一下子慌了,立即准备,匆匆忙忙的去了兴德郡。

    就在李林甫为巩固相位不断打压有才能的人士的时候,边疆的战事也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皇甫惟明攻下洪济城之后,稳定了吐蕃边界的局势,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虽然想在大唐边境制造麻烦,但没有桥头堡,从吐蕃内地集结军队,距离太远,长途奔袭,军队疲惫不堪,失去了锐气,很难做到兵不血刃。

    进攻了几次,没有占到便宜,倒是留下了一大批俘虏。天宝四年腊月,皇甫惟明进京献俘,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封赏,并于天宝五年正月十三任命他为鸿胪卿①。此时他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现在又兼任鸿胪卿,有些飘飘然。

    作为主管朝廷典礼的主官,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边关,其实只是挂个名而已。以前在朝中做官的时候,皇甫惟明与太子的关系很好,现在进了京城,少不了要去拜望一下。

    进了太子府,太子李亨亲自出门迎接,他今天还特地打扮了一番。头戴紫金冠②,身穿衮衣③,俊秀颜面上挂上微笑。

    皇甫惟明立即跪下:“皇甫惟明参见太子殿下。”李亨一把将他扶起来说道:“皇甫将军,打败了吐蕃,为朝廷立了大功,皇上称赞不已。”

    皇甫惟明说道:“我们在边疆作战,全仗皇上和太子殿下的威风,取得胜利。是皇上和太子的指导有方。”

    李亨已经把皇甫惟明当作了亲信,对他说道:“皇上年事已高,在皇宫呆的时间多,到宣政殿去的时候少了。”

    皇甫惟明是个直性子,他对太子说道:“皇上一天老似一天,精力不如从前了,太子将来是要接管朝廷的呀。臣在朝野上听到一些议论,现在李林甫借着皇上对他的宠信,在朝廷一手摭天。如果让他这样乱搞一通,就把朝廷的风气都搞坏了,将来要治理起来,会困难重重。”

    李亨说道:“本宫是很担心,但李林甫会笼络人心,有一帮人支持,除了皇上之外,在朝廷中,将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皇甫惟明说道:“太子应该劝说皇上,以社稷为重。”李亨说道:“本宫对李林甫的专权,心中也十分不满,但怕引起父皇的猜疑,一直持忍耐态度。现在你也这样说,我的确非常担心。”

    皇甫惟明说道:“太子不应该容忍李林甫乱来,那样要出事的。”李亨说道:“为了大唐的社稷江山长久兴旺,皇甫元帅战功显赫,如果以边防将军的名义,向父皇上书。从侧面劝说,效果会好一些。”皇甫惟明说道:“太子是储君,在宫中与皇上见面的机会多,何不直接上奏?”

    李亨说道:“李林甫专权,朝中大臣皆知,但我的身份特殊,不便直接向皇上上奏。朝中的其他大臣都怕他,不敢上书,怕惹火烧身。现在他权力熏天,不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身兼中书令和尚书右仆射两个要职,而且兼任吏部尚书。既管决策又管执行,还管官员任命。加上他行事任意,专权枉法,朝中大臣如果不能将他扳倒,马上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好办哪?”

    正在这时刑部尚书韦坚来了,他是太子的内兄,元宵节之前看望一下妹妹也说得过去。一进门就听到他们讨论朝廷中的事,插嘴说道:“皇上并非不知道李林甫的专权,但是李林甫非常听话,把后宫弄得舒舒适适,他舍不得换人。三年前,安禄山告了一状,他着实害怕了一阵子。最后皇上还是舍不得他,马虎处理一下了事。”

    太子说道:“三年前和现在不一样了,安禄山与李林甫的关系也好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停顿了一下说道:“不谈政事,明天就是元宵节,皇甫将军就在府上住一夜,观灯之后再走。”

    元宵节晚上,太子与韦坚、皇甫惟明一起观灯。中途太子离开,韦坚便与皇甫惟明一起,在一僻静之处讨论朝庭之事。

    被杨慎矜发现,跟踪到旁边偷听。韦坚列出了李林甫专权的十大罪状,让皇甫惟明到唐玄宗面前上奏。

    杨慎矜也是有野心的人,这段时间,唐玄宗很信任他,对他经常诏见,这件事对他没有利益冲突,也没放在心上。

    皇甫惟明离京之时,向唐玄宗告辞,临行时上了一份奏折,列出李林甫专权十大罪状,请求***林甫,并推荐刑部尚书韦坚做宰相,认为他的才能在李林甫之上。韦坚是太子李亨的内兄,与皇甫惟明的关系密切,某种程度上说,是有嫌疑的。而他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如果推荐杨慎矜,唐玄宗或许会考虑。

    拿着皇甫惟明的奏折,唐玄宗久久不能平静。他是一个非常睿智的皇帝,当然知道李林甫的一些作法过了头。

    尚书省和中书省是朝廷至关重要的机构,李林甫之前,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两个职位,杨坚设立三省的本意就是要权力分散,相互监督。

    张九龄当中书令的时候,李林甫为尚书右仆射,两人办事风格不同,老是打架,互相否认,要想办好一件事情很难。弄得事事都要唐玄宗这个皇帝来裁决,他感到很辛苦。为了省事,张九龄遭贬后,他让李林甫同时兼任中书令和尚书右仆射,一人管理两个部门,免不了有专权的嫌疑。但这些年来,李林甫还算规矩,事事向他汇报,从不隐瞒,尤其是苗晋卿事件之后,表面上李林甫从没有做过越格的事。但李林甫占据相位太久,办事的程序是到堂了,但办事的过程是不是完全符合法典,很难说。

    此时李林甫已经在宰相府呆了十二年,而且独揽大权九年之久,这九年之中,朝廷中的中层官员都被他换了,绝大多数都对他感恩戴德。这一点唐玄宗是知道的,朝廷中处理事情,中层官员都是附和李林甫的。他不能不防,但皇甫惟明推荐的韦坚他不放心,因为他是太子的内兄。他不希望太子的羽翼过早的丰满,那样对他的威胁太大。让韦坚担任首席宰相,无疑是向朝臣们暗示,皇太子要接班了。搞不好他会落得象他父亲一样被逼下台。

    唐玄宗今年六十一岁了,虽然对琐细的朝廷事务感到厌倦,但权力欲仍然很高,不愿意轻易退位。他清楚的记得,他父亲李旦退位时才五十岁,因为那时候朝廷不太平,李旦要他担当重任,消除威胁。现在是太平盛世,他没有李旦那样的胸怀,既想掌权,又贪图安逸。虽然他很希望换掉李林甫,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没有接替他的人,一时之间也没办法。他不知道,只所以成为这种局面,恰恰是李林甫的精心策划,一手安排的。

    皇甫惟明的奏折成了唐玄宗的一块心病,他对李林甫还是有所察觉的,知道朝政一团和气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没有人真正抓到了李林甫枉法的真凭实据,换相是有程序的,按照法典,必须有朝廷重臣上奏折,说明原委,以及举荐之人的德才等等。

    陇右、河西节度使、鸿胪卿皇甫惟明上的奏折,分量是够了,但推荐之人,唐玄宗不赞同,他不想使用太子的人,加上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皇甫惟明等人都与李适之相好,他对李适之已经有了成见,所以没有准奏。但在言辞之中还是将他的心意给表露出来了,在与杨贵妃闲谈的时候,流露出他的担心。

    杨贵妃与李林甫已经结成了利益同盟,觉得这事对李林甫不利,通过她的丫环,将唐玄宗的想法,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知道了这件事后,胆战心惊,对皇甫惟明等人恨之入骨。当得知皇上有意限制太子的力量之后,更是喜出望外。要利用皇上的这种心里,精心策划一个大冤案。

    他找来安插在韦坚身边的人来询问:“你听没有听到韦坚和皇甫惟明一起说朝廷的坏话?”那监视之人不能凭空捏造,如实回答说:“没有。”

    李林甫又问:“他们有没有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监视之人告诉他:“正月十五日夜,皇甫惟明与韦坚一同游玩,共度佳节。”

    李林甫如获至宝,遂以此为借口,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折:“启奏皇上,韦坚与边将私会,欲谋废立,危害社稷江山。臣请奏立即将韦坚和皇甫惟明捉拿,交由御史台审查。

    唐玄宗说道:“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知心朋友在一起庆贺一下并不为过。欲谋废立乃天方夜谭,不能随意加到别人身上,不要再追究此事。”

    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认可,李林甫并不罢手,他一定要搞掉皇甫惟明和韦坚。目的是要杀一儆百。他知道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如果坏了他的规矩,都向唐玄宗上奏折弹劾他,他将永无宁日。

    李林甫立即找到杨慎矜、王鉷、杨钊、吉温,一起商议。杨钊说道:“贵妃娘娘不喜欢太子,如果将这个案子牵扯到太子的头上,就能得到贵妃娘娘的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林甫说道:“太子对本相也一直怀恨在心,杨钊经常出入宫中,就在皇上和贵妃面前鼓动一下,从侧面证实一下太子同韦坚、皇甫惟明相互勾结的实事。”杨钊十分乐意的接受了。

    杨钊利用和杨贵妃关系,以侍御史的身份,向唐玄宗提出对皇甫惟明、韦坚等人的行为的质疑。唐玄宗有些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但并不认为是在阴谋废立。要李林甫等人拿出确凿的证据。李林甫、杨钊等人众口一词,坚决要求将二人逮捕,进行审判。但除了皇甫惟明和韦坚正月十五一起游玩之处,提不出有力的证据。罪状不成立,唐玄宗仍然持怀疑的态度。

    注①:云头锦履,唐代流行的是一种高头鞋履。

    注②: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注③:衮服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

    注④:唐朝官名,从三品。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