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结荡寇志 > 十一、胜败无凭

十一、胜败无凭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结荡寇志 !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高俅当然不“能”是梁山的对手,果然因为报仇心切,中埋伏后险些丧命,逃入蒙阴城中龟缩不出了。这一战高俅手下武将胡春受伤深重,坠马而死。文官孙静兵败之际,吐狂血而死,临死前写信向云天彪求援。但云天彪攻打清真山,一时不能脱身。于是陈希真获得翻身的机会,一下子就利用宋江借尸还魂了!救援死敌奸臣高俅,全猿臂寨却只有陈丽卿象征性的反对了一下。

    高俅退入城中后,手下两个总管何有勇、石少谋,居然在蒙阴城外拖了梁山七日。杀败何、石后,梁山才开始攻城,攻了三日仍然不能攻下蒙阴。陈希真和云龙的援军已到,梁山立刻腹背受敌,被两路援军和召家村杀的大败,郭盛被擒。幸好高俅认为陈希真也是贼军一路,不肯开门协助攻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英雄”相见,自然“惺惺相惜”。高梁氏十分喜欢陈丽卿,估计是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亲自拉她到召家村来做客,临走时还送给她四名丫环:桂花、薄荷、佛手、玫瑰。

    何有勇、石少谋,类似名字的人物在荡寇志中还有很多,都是些能力极差之辈。吴用被这种人物绊住七天,乍一看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却是俞万春这本书特殊语气所产生的错觉和特殊细节处理所导致的结果。特殊的语气导致了吴用的能力暂时退化到了何有勇、石少谋的水平;特殊的细节处理导致了俞万春能用这种方法替陈希真争取到了十天的时间。

    我这里就来着重讨论一下荡寇志的语气和军事方面的细节处理。

    首先是语气。俞在措辞方面会尽量的贬低梁山,褒扬雷将,甚至是在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比如说同样写攻城不克的情况。梁山攻城时,他会尽量描述守城将士的英勇和攻城一方的惨重损失;雷将攻城时,他会尽量描述攻城将士的英勇和守城一方的惨重损失。反正这类小说中武将的作用远远大于士兵,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武将的质量和多寡。士兵、粮草这些古代战争真正的硬决定因素,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只是一个可以随意改变的数字而已。所以,今天折了十万人马,明天还可以再生出十万人马,但在语气上就有了他想要的效果。俞万春不必在乎兵马、粮草、军器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把梁山赢的每战都写的十分艰苦,败的每战都写得十分狼狈。士兵、粮草、兵器在这里并不是战争资源,而是语气用词。

    武将方面,雷将的人物则更是能描写得多高、多大、多全,就写成多高、多大、多全。梁山的人物则能贬就贬,不能贬的就忽略掉形象描写。总之,俞万春在语气上,是在尽量的不平衡化。这样与他志同道合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这部小说的最期望读者——朝廷,读起来会十分的舒服。

    语气上的极大不平衡,不代表实际的作战情况有那么大的不平衡。俞万春并不想来个一刀痛快。按他的性格,他是想把水浒好汉拿过来慢慢剐的。所以,尽管被描写的很不堪、很差劲,梁山仍不会速败;雷将也不会速胜、甚至会偶遇挫折。

    所以战争的实际情况描写就要比语气上平衡的多了。不过,俞万春对战争有他自己的细节处理方式,这使得战争天平在他的调节下,以看似合理的方式,从“一边倒”慢慢的向“另一边倒”倾斜,达到他最终想要的结果。我列举一下他的几条重要细节处理方法:

    一、整体优势和局部优势

    从武将的总数上看起来,应该说梁山是多于官军的,前期尤其明显。但俞万春从不让梁山在一线投入太多的头领参战,一般每战只派二十个左右的头领参战,剩下的都在山寨里躺着、养着。结果每战都被对方形成了局部的武将人数优势。

    二、能力的稳定性

    比如吴用,他的计谋能力应该略差于刘慧娘,和陈希真差不多,强于云天彪。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刘慧娘对吴用可以百战百胜,吴用对云天彪就不能百战百胜。也就是说,吴用的能力不稳定。状态好的时候可以胜陈希真,差的时候是个人都敢输。雷将们的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三、意外情况

    实在不行。俞万春会弄一两个意外情况,改变局势。比如梁山占上风的时候,突然来场雨、下场雪、生个病什么的。天灾**大都有利雷将而不利梁山,俞甚至还可以为之加上什么天道人心所向、朝廷必胜、梁山必亡之类的话。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雷将一方甚至会突然蹿出来一个无名英雄助上一臂之力,扭转战局。

    四、平衡倾斜的后果

    当然,为了表面上看得过去,雷将们也会出现局部劣势,也会有天灾**。但是不平衡一旦出现后,结果却完全不同。如果雷将们出现被同等级武将围攻的情况时,一般都能顽强坚持;梁山武将出现这种情况,就基本上是等死了。放到军队的层次上,举例说,梁山和雷将都是一万人,雷将先拿出五千缠住梁山的一万,一段时间后,梁山的一万人会精疲力竭,雷将剩下的五千生力军出击,前面的五千再从后面夹攻,于是梁山溃败!

    也就是说,尽管正常情况下,双方的武将和军队能力完全相同。但:1、雷将的军队和武将抗围攻的能力极强,而梁山相反。2、雷将的军队和武将体力下降极慢,而梁山相反。3、雷将的军队和武将应变的能力极强,而梁山相反。

    所以后来在梁山优势的时候,吴用一旦生病,局势立刻逆转,转胜为败;同样在梁山优势的时候,刘慧娘生病,其余人却能坚守到刘慧娘病愈,然后梁山还是转胜为败。

    总之,俞万春在处理军事细节上,是在尽量维持表面上平衡的前提下,暗中加入了许多潜规则和小动作的。

    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战争,虽然作者在写作语气、细节上也作了一些手脚,但每一场战争总体来说都是胜败有凭的,战争的因果关系非常的清楚。而俞万春的这种写作手段,总结成四个字就是:胜败无凭!

    宋江蒙阴惨败,战争视角突然转到了曹州。曹州有一位武解元金成英,在曹州失陷后,一直意图恢复曹州。他的成名又是一段裙带关系的写照,都省检讨使贺太平因为欣赏他的才,特意赦免了他杀人的罪名,这里就不仔细说了。宋江被绊在蒙阴,金成英趁机向贺太平提出了恢复曹州的五条可乘之机:

    曹州之保障,曹南山也,今贼不于曹南山屯兵镇守,则曹南无犄角矣,可乘一也;烽火营汛多不尽善,可乘二也;闻守曹州者为董平,董平虽东平名将,然勇则有余而谋实不足,可乘三也;而更有天假之便者,宋江、吴用远在蒙阴,呼应不及,可乘四也;曹州、濮州疆域毗连,而贼乃将守濮州之林冲亦调向蒙阴,则曹州孤而无援,可乘五也。有此五利而不乘机进取,则曹州又未知何日复矣。

    于是,镇抚将军张继便拨给了金成英八千人马,前去恢复曹州。第一日董平出战金成英不分胜败。第二日,董平、鲍旭、焦挺三个人围攻金成英,结果金成英暗中派兵四面攻打曹州城,董平只好撤回城中,混乱之中焦挺被擒。于是董平死守不出,金成英攻了五日,不能取胜。

    这时,来了一个金成英一直寻访的英雄——韦扬隐。于是金成英把焦挺浑身洗剥,绳穿索缚,诱使董平出战。韦扬隐和董平也是平局,这时金成英突然出手联攻,董平战死,梁山就这样失了曹州。

    既然是一场让梁山丧了一名五虎将的战役,就来分析一下他的胜败原因。金成英战前慷慨陈词说了五条机会,结果没有一条起到了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反而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对比一下《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的前因后果描写,就会发现荡寇志里的战争因果是多么的随机了。上面的战役就是终结于一个偶然的事件,而董平、鲍旭、焦挺三人围攻金成英,和金成英、韦扬隐围攻董平的相反结局更是作者存心的安排。

    胜败虽无凭,但结局却可以准确预料,偶然中存在着必然,所以荡寇志中,胜败无凭亦有凭,全凭俞万春的个人意愿了。

    亮相武将:

    金成英,曹州人,使干红西缨镔铁龙舌枪

    军A武S智B情B名B

    有一定的统帅能力,武艺高强,

    韦扬隐,会稽县人,使五指开锋三棱镔铁枪

    军B武S智B情B名B

    武艺相当了得,感觉上比金成英要高,但仍为S的水平。

    贺太平,都省检讨使

    军B武C智A情S名A

    雷将中少数文官之一,政治型人物。

    李成,大名府前都监,使枪

    军B武S-智B情B名B

    武艺能力应该和闻达相仿。

    胡琼,关西人

    军B武A智B情B名B

    表现不多,能力似乎很一般。

    董平,东平府都监,使双枪

    军B武S智B情B名C

    其他能力一般,名声较差,但武艺还是不能否定的。

    斩将擒将记录:

    陈丽卿擒赛仁贵郭盛,后者在都省被正法。

    金成英、韦扬隐斩双枪将董平

    金成英擒没面目焦挺,后者在都省被正法。